幼儿音乐节奏感的训练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邹玉荣
[导读] 节奏训练在音乐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节奏,教师为了让幼儿更深刻的感受到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办法加强对幼儿的节奏训练。

江西省安福县城北幼儿园  邹玉荣  343200

摘要:节奏训练在音乐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节奏,教师为了让幼儿更深刻的感受到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办法加强对幼儿的节奏训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音乐节奏感;训练策略
        引言: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的直接体验来获得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幼儿阶段不仅是个体直接感知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也是音乐能力培养的起点。5~6岁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有序的音乐节奏感的训练,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利用大自然的声音训练音乐节奏感
        大部分幼儿生来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并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而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幼儿们发现大自然的声音。例如,在幼儿们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然后问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听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声音?”然后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有的小朋友说听到了风的声音,还有的小朋友说:“我刚才闭上眼睛听到了树叶的声音。”等到幼儿都说完自己听到的声音,这个时候,教师再问幼儿们:“你们刚才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都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有的说是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有的说是水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的小朋友说是风呼呼的声音。小朋友们都回答得非常积极,并且每个小朋友听得都非常认真。通过让幼儿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来培养幼儿们的节奏意识,在这种渗透性的音乐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以及感知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将音乐与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幼儿们亲近了大自然,并进一步感受了大自然中的奥妙。
        二、通过听觉游戏,提升节奏敏锐感
        在听觉游戏中,教师首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为他们展示一段节奏,幼儿分小组进行讨论,先让他们尝试用嘴巴模拟这一段节奏。接着,从每一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幼儿,让他拿着鼓槌,其他幼儿则站成一排,手中拿着小鼓。拿着鼓槌的幼儿要按照节奏快慢依次敲击其他幼儿手中的小鼓。最后,看看哪一个小组模仿得最准确。除了使用小鼓作为乐器以外,还可以用击掌的方式来模拟节奏,这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引导幼儿参与听觉游戏的时候,首先要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快慢,引导幼儿把握住节奏,伴随节奏的快慢敲击相应的乐器。其次还要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强弱,在遇到强音的时候要敲击得更用力一些,而遇到弱音的时候则敲击得轻一点。这样就能让幼儿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让幼儿整体把握音乐作品。
        三、选择适宜的音乐活动教材,注重教案的二次设计
        首先,幼儿园应选择适宜的音乐活动教材。为了让幼儿园音乐活动有层次、系统地开展,让教师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有明确且正确的前进方向,幼儿园应选择权威专家学者编著的教材。其次,教师应注重对教案的二次设计。


教案的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指南针”,指引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教材中的教案不论内容的选择,还是目标的制定都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各年龄阶段幼儿能力发展的平均水平。对于教材中的教案,教师应秉持“参考”的态度,而不应该照搬。教师应以《指南》和《纲要》为依据,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身心发展水平、音乐能力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二次设计。经过二次设计的教案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将目标难度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幼儿“跳一跳,能够摘到苹果”。
        四、利用多种乐器提高节奏训练的教学效果
        乐器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乐曲的演奏都离不开乐器的支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时,可以利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辅助,既能提高节奏训练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乐器的兴趣,使幼儿掌握更多音乐学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之前,应先向幼儿讲授乐器的相关知识,让幼儿对乐器有一定了解后再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询问班级中有哪些幼儿会乐器演奏,让幼儿利用乐器演奏一段曲子,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会使用其他乐器的幼儿进行模仿。除此之外,其他不会使用乐器的幼儿可以利用拍手或者是敲打的方式模拟演奏的节奏,既能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活动中,还能通过幼儿的自主实践去感受不同歌曲中节奏的变化。针对于同一首歌曲的教学,教师还可以使用不同乐器进行分段演奏,让幼儿在对比中感受到歌曲的节奏。
        五、在区域活动中融入音乐节奏训练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一般都会有区域游戏活动环节,而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将音乐节奏感有效地融入进去,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例如,在小朋友进行《小动物走路》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放一些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使音乐节奏和动物走路的形象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让小朋友们戴着兔子或者是熊猫等动物的头饰,然后让他们跟随着音乐来模仿动物走路的姿势。如果音乐节奏表现了某种动物的走路姿势,那扮演这个小动物的小朋友就要出来走路或者是跳舞。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幼儿们对节奏速度的感知能力,并且在这个区域游戏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们的协调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教育和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节奏,提升节奏感,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君.培养学前专业幼儿舞蹈节奏感的探讨[J].艺术品鉴,2018(08):280-281.
[2]杜涓,杨国龙,曲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5(14):195-196.
[3]董晓莉.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音乐节奏感的训练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2):147+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