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张万青
[导读] 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需要探索归纳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渐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金晖小学  张万青  032300

摘要: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需要探索归纳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渐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要将数学教育的深度进一步延展,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问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与传授,只进行浅层的记忆,在这种被动学习方式下,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缺乏探索性和自主性,造成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缺乏变通式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浅层式学习方法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非常有必要。
        一、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目标
         (一)以理解为前提
        小学生学习数学科目,要以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为前提条件。从公式的推导和演算,到明白一个基本的数学符号的作用和原理,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真正理解透彻了,才算对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理解的对立面就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种看似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实并不能做到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准确书写、准备表达、准确联络。理解需要记忆,需要牢记有关概念,这种记忆是建立在多维基础上对数学知识的沉淀。
         (二)以运用为导向
        数学知识掌握好坏,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进行验证。运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利用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习题,精确把握数学练习题中对数学知识的蕴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学习识数的小学生可以按照数字大小找到电影院里的座位,知道自己家的楼层,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到超市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进行找零钱的练习。还有许多日常生活需要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学生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水平。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小学生是天性童真的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展开对应的教学活动设计,创设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数学知识探索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深度学习,教师也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情景中的问题,为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认识钟表”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准备好一个时钟,在课堂开展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的时钟是什么样子的?钟表有很多类型,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吧!”随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准备好的钟表,并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其他类型的钟表,与常见的钟表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钟表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在准备好的钟表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学生也会观看到时钟上有十二个数字及十二个格子,教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运动轨迹,教师带领学生顺时针转动钟表,在这种动手操作的课堂情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被充分调动,对学习内容引起足够兴趣,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为数学知识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形成深度体验
        数学理解能力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简单来讲,数学理解就是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及体会,从深层角度来讲是要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数学的逻辑结构相匹配。数学理解对于深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前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掌握数学理解的关系,具体来说,数学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即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性以及创新型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把数学理解从工具性理解提升为关系性理解乃至创新性理解,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深度体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发现与创造能力。总而言之,数学理解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
         (三)注重数学宏观思维的培养
        想要进行深度学习,首先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当中,也有部分小学生存在分不清数学知识点、混淆不同类型题目解题办法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不够彻底的,至少学生没有形成一个宏观清晰的思维模式,对于什么知识点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宏观思维,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能够将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对号入座,才能确保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始终具备足够清晰的思路。在这一点上,笔者建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适时地进行数学思维导图构建。也就是说,每进行完一个单元的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梳理本单元的数学知识重点,构建数学思维导图。对于思维导图当中的重点知识,还要用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来。当完成整本数学书的教学之后,再把所有的数学思维导图汇总成为一个思维导图,把数学思维导图当中相类似的知识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类比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学生才能够在解决高难度数学问题的时候做到应对自如,灵活选取自己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能够更轻松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自信。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及深度思考,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引出的概念。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知识探索主动性,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将知识有效回归在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面对的计算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思维能力被充分调动,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霞.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数学交流策略的实践分析[J].天津教育,2021(09):133-134.
[2]叶芗.以问题驱动促深度学习[J].天津教育,2021(09):187-188.
[3]陈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学生深度学习[J].教育艺术,2021(03):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