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相关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朱育华
[导读]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以及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基本生活需要,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基本保障制度。

泉州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  朱育华  362000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以及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基本生活需要,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基本保障制度。本文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相关性的体现以及有效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提高劳动就业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相关性研究
        一、引言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以及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基本生活需要,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基本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在弥补市场缺陷以及政府行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为促进劳动者就业、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以及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相关性的体现
        2.1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2.1.1社会保障过度将对劳动力的供给
        产生制约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社会保障也是一样。就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来看,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障中的保障项目偏多,保障水平相对来说一直居高,劳动者遇到就业风险之时在社会保障方面获得的待遇与自己的劳动所得没有太大的差距是社会保障过度的体现。在过度保障的影响下,保障待遇提升,各种福利也随之而来。那些在失业边缘徘徊的就业劳动者,宁愿选择失业,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失业救济金和保障金,获取失业人员应有的特殊待遇,例如教育和住房福利、医疗救助等,也不愿意选择重新就业去接受就业培训,更失去了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用比较实际的话形容就是出现了一些“社会就业消极”现象,失业者在社会保障的庇佑下,行为懒散,逐渐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1.2社会保障不足牵制着劳动力的供给
        在劳动就业方面,社会保障不足会严重牵制劳动力的供给。一方面,社会保障不足会给劳动者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受到社会加快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劳动力在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土地保障会也失去。各种社会风险,例如养老、医疗、就业、工伤等也随之而来。如果劳动者还是仅仅靠自己的工资收入,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导致劳动者难以应对。因此,劳动者急需要借用社会、政府、企业的力量,促使多方联合来为其提供社会保障,稳定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不足会使劳动者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社会事物之中,而降低了参与社会劳动的力度。同时,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劳动者难以获得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劳动知识方面的培训,受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劳动技能的限制,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
        2.2社会保障中的财务基础与劳动就业
        就社会保障而言,社会分配的不断积累和相应的物质财富是其建立的基础,而社会保险则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又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社会采用一定的手段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就是为了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劳动就业增进了各方面的收入和积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过来,通过劳动就业所获得积累和收入也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如果企业和相关劳动者有能力承担缴费义务,并且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那么参与社会保障的人就会普遍增加,劳动就业率也会随之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也有了一定的筹措渠道。对社会保障而言,只有拥有基金支持,才能提供支付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正常运行,而社会保障的各种有效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三、有效发挥社会保障作用,提高劳动就业水平的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就业分配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配制度,为
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生产率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作,增加劳动收入,彰显社会公平性与公正性。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利益群体越来越丰富化、复杂化,与之对应的分配制度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缺位,专业的社会保障管理人员缺失,无法有效发挥社会保障的功效,靠劳动就业率不高。因此,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就业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程序,加大非法收入和贪污腐败行为的执法力度。并将就业分配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任务中,适时调节和调整就业分配政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健全与就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阶段,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覆盖全社会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为劳动者提供稳定、安全的就业环境,劳动者就业的质量和效率差强人意。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推动劳动者就业,就必须建立健全与就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尤其加快集体、私营以及中外合资等高风险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步伐。并逐步打破原有的思想观念,突破城乡限制,拓展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从根本上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后顾之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快社会生产的速度,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工作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基本制度,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依托和保障。受各种不良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缺乏必要法律保障,现有的法律制度的约束能力不强,对涉及的内容不够明确,各种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缺失,使得劳动者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劳动者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及相关立法部门应加快落实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工作,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内容,明确企事业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杜绝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规定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地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促进劳动者就业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身上,而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及自由职业者的涉及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因此,建立覆盖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国家应将此工作提到战略议程上来,采取各种方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步伐,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工以及自由职业者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发展过程中,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四、总结语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力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中的财务基础有利于降低劳动就业中的社会风险;而反过来,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就业也影响着社会保障的实施力度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鉴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劳动者建立有力的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配置,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断为社会增加财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翟宗.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相关性研究[J].经济师,2017(07):254-255.
[2][2]范仲文,黄萍.论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03):4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