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王沥
[导读] 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造句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训练方式。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造句训练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大治学校     王沥

摘要: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造句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训练方式。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造句训练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就目前看,语文教学对于造句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其训练效果也差强人意。本文就如何结合心理语言学开展造句练习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造句练习;方法;效果
        造句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教师多以通顺性、准确性、完整性来评价学生的造句。在“范句”的引领下,学生一直沿袭着“照猫画虎”的方法,并逐渐形成一种“惯性”。从表面看,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长久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益提升学生的语感。
        1.小学生造句的重要性
        通过造句训练能够塑造学生的言语行为能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等千古流传的诗歌都对语句的锤炼提出了看法,他们对待语言的那种真诚、严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语言不仅具有记录的作用,更是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第一,造句表达了个人情感,好的句子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也被视为语感,借助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够快速直接地把握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用意。因此,学生造句的过程也是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过程。第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德·马克思)。例句和范句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其表达的是作者独到的思想,且某一句话需要对应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单纯仿写,无疑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第三,汉语有较强的美感结构,这种美感非但来自于声音的延续,而是语言自带的意境和画面感。设定高标准教学目标,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造句练习的实施与方法分析
       上面阐述了造句的层次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采取如下方法。第一,造句力求创新。要引导学生逐渐放弃各种造句的“捷径”,更不能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学习能力、知识储备量、兴趣、经历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造句中大家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立足于自身,那造出来的句子将会是“五花八门”的,从微观角度看这种造句就是作文的“迷你版”,我们应该鼓励差异化造句。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造句时,还有做好纠正工作,避免出现用词或语意不规范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储备知识的作用,通过重新的排列组合进行再创造。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词汇储备情况,通过循循善诱,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并巧用词汇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第二,日常训练。造句的训练不应过于机械,应将其与日常教学融合起来。切忌为了造句而“造句”,要将造句和相应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造句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也可以在作文中造句。当然,归纳段落大意、人物分析、中心思想时都可以用到造句。“云在天上,人在地上,影在水上,影在云上。”(郭绍虞·江边)一诗中,“云在天上”和“人在地上”看似简单,但仔细思考就发现,不同的空间感,并由此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简单地平铺直述,虽然也能阐述真实的事物,但因为缺乏“韵律”和“色彩”而变得枯燥、僵硬。
        我们谈论这些通俗易懂的“小诗”,是看中其良好的载体作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诗歌体式,“小诗”充分展现出现代汉语的简洁,细腻等特点。当时“一行至四行的新诗”是很多作者青睐的作品,凸显了“小诗”的“零碎”思想和“收集”作用。但这些“小诗”承载了作者的思想,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能让我们零距离的抚触语言的“质地”,通过文字与作者实现心灵的碰撞。
        3.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传授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传授过程中可能遗漏某个知识点,但这种遗漏可以弥补。但作为学生来说,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想要重拾信心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部分学生造句时无从入手,写作的时候更是难以下笔。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包办的工作过多,给予学生的空间过于局促。为此,我们要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创造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愉悦,并沐浴在知识的雨露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引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便遇到困难也将是另一种收获。在造句中多一些童趣,减少理性思想的羁绊。避免因为教师的理性情感而束缚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瘘。”(明·王阳明)的最高境界。
造句练习要强调“勤奋”二字,只有踏实的学习才能“聚沙成塔”、“破茧而出”。造句练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按照自己的“套路”去造句,切不可“窃取”他人成果而人云亦云。
        结论
        总之,造句练习不能拿学生的个性和情趣作为“高分”的交换条件。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不可将整个班级学生视同“一个人”。要充分挖掘学生储备的知识,引导他们以自己的个性、视角去“创造”出优美的句子,并慢慢品味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的语意,慢慢成为语言的“驾驭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