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演员的艺术美与心灵美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王博
[导读] 中国戏曲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是要靠美的角色、美的唱腔、美的旋律组成。任何美的艺术都是靠演员把握角色的表演去完成的。

陕西省洛南县剧团   王博( 陕西  商洛 726100)

摘要:中国戏曲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是要靠美的角色、美的唱腔、美的旋律组成。任何美的艺术都是靠演员把握角色的表演去完成的。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要想成功地塑造好一个角色,演好一场戏,体现出戏曲的艺术美,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戏曲基本功,展现其各种表演功夫;其次要熟读剧本,吃透剧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与戏剧角色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角色的艺术之美与心灵之美,从而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关键词:戏剧演员;艺术美;心灵美
        从生活到艺术是美的提炼与升华的过程。俗话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这个哲理的总结反映。大千社会,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是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挖掘出来美的再创造。又是人类社会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中国戏曲的出现和发展同样是遵循这个规律的。
        一、艺术美是一种创造。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是一项独具美感的艺术形式,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戏曲中的旋律、唱腔、角色均会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戏曲舞台表演中演员是表演的核心,若想成功对戏曲角色进行塑造,向观众展现戏曲的艺术美,演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对戏曲角色进行全方位了解,将自身情感与之融合,方能在表演时对艺术美进行创造。
        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多重性的,其中包含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等。但是美是一切艺术创造共同追求的目地,是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共具有的属性,也就是共同的审美特性。我认为,生活和艺术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且带给人们愉悦和启迪。艺术美是一种创造,有着鲜明浓厚的个人色彩。艺术中表现出来的美,更能给人们以向往和追求。所以,艺术总是充满着欢乐、快感、希望、光明、美丽的因素。
        就中国戏剧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剧作家在深入生活的体验中发现的感人事迹,经过艺术的创作,赋予反映的主题,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而编写成功的。回顾我团近年来推出的新编古装传说剧《御史还乡》、新编大型神话剧《沉香》、新编大型现代剧《女儿沟》、《香包》等。这些剧作都是取材本县的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在剧作家经过艺术加工重塑人物形象,虚构增加情理之中的事件后搬上舞台的。这些剧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普通人与事融入社会哲理。升华提炼主题制造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品。这些文字剧作在导演、作曲、灯光、舞美、乐队、演员的同力合作下,又经过戏曲艺术唱、念、做、打的程式表现充分体现出了艺术美。
        作为一名专业演员,在表现艺术美中就要狠下工夫,努力练好基本功,其中包括唱腔的板路、节奏、音色,以及运用行腔的科学发音。同时还要加强形体训练,其中蕴含身段、手势、台步、肢体、道具运用等。这些基本功的完成,也就是完成了艺术美。



        二、职业演员最重要的是表现心灵美。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戏曲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戏曲作品就应该像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戏曲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正如戏曲艺术大师的概括;“饰其衣冠,假其口吻,传其神情,肖其皮肤,仍其气质,神乎其技。”此段佳话明确地道出了演员的技艺与角色的心灵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地塑造着“活生生”的戏曲人物形象。
        作为职业演员仅完成艺术美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最重要的是表现心灵美。我认为,心灵美是一个广大的范畴,美是我们心灵的唯一养料,美到处都在找寻我们的心灵。演员真正能够体现心灵美是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的统一,是做人演戏的起码底线。
        需真正做到心灵美,首先是要爱岗敬业,以先进楷模为榜样,端正自己的日常行为。依据法规纪律约束自己,以宽宏大度善待同志。同时还要博才好学,积累知识,以豁达的胸怀、崇高的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面对人生和事业。故而,我们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如今,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戏曲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作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
        我坚信,戏剧演员同心协力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舞台完成艺术美的同时,规范个人行为提高精神境界,一定会收到艺术和心灵的完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