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幼儿为主体实现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王毅成 陈珂
[导读] 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整个成长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能力的开发,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靖江市城南合兴幼儿园   王毅成   陈珂  214500

摘要: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整个成长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能力的开发,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文从探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几点对策建议,以期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能力提升,实现幼儿全面发展,达到幼儿有效教育目标。
关键词:幼儿主体;课程;游戏化;策略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提供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能够较快较完整地获取游戏里的信息,这种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的机会正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如果将课程游戏化,幼儿就会对课程学习更加专注,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品质。同时,教师如果要将课程设计游戏化,就要从了解幼儿出发,以幼儿的认知程度来设计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正因为此幼儿教育对于课程游戏化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但是通过调查分析现阶段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目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整个课程游戏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但是有的教师对于课程游戏化理解比较片面,对于幼儿的发展规律认识得不清晰,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的主体性,游戏设计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游戏一成不变。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游戏方式也需要不断地变化,但是如果教师缺少了对幼儿的了解,对待游戏设计不用心,一直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就会让幼儿对游戏缺少兴趣,产生厌倦感,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中,并且游戏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成长。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每次都是投放一堆一样的积木,让幼儿进行自行搭建,这种方式长时间操作后幼儿就会产生厌倦,不再对搭建积木充满兴趣。而如果教师根据每日活动安排,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或者情景,让幼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会让积木游戏常搭常新。第二,游戏形式单一。幼儿处于活泼好奇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更多的好奇,所以在课程中融入游戏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来保持幼儿对待课程游戏的兴趣。比如体能课,为了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可以采取“小青蛙回家”、“佩奇跳水坑”、“一二三跳跳熊”等不同的动画元素,不同的情节来吸引幼儿。
          (二)游戏完成形式化
         教师在进行课程游戏的过程中要清楚游戏的目的,将教学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游戏中,这样游戏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结构化的形式,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对游戏进行解读,全程把控游戏的进展。[2]幼儿在游戏中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对于游戏不能很好地理解,更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自主探索和创造,全程按照教师的指挥进行,游戏虽然达到了教师设想的结果,但是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幼儿在完成游戏后可能只能体会到游戏的热闹,而感受不到游戏背后的知识。
         (三)游戏结合片面化
        对于幼儿的教学并不只体现在课堂上,而应该是随时随地的,所以游戏的结合也不能仅仅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而是要更全面。幼儿正处于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重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的教学,平时教导还是以语言进行规范或规章制度来约束,这种方式不能让幼儿从心底真正理解并接受,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就不能发挥作用。



        三、以幼儿为主体实施课程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说过:课程游戏化,就是要让幼儿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加丰富、生动、有趣。所以,对于课程游戏化并不是简单地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是要以幼儿为主体来实施课程教学。
         (一)从幼儿认知出发设计游戏
        设计是游戏的灵魂,一个好的游戏需要融入所需要教授的知识,需要达到的能力提升要求。要做好一个好的游戏设计就要求教师要从幼儿的认知出发。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从兴趣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游戏的导入。了解幼儿的成长变化规律,设计出幼儿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操作的游戏。比如,在设计游戏时,应该加入时下幼儿比较喜欢且传播度比较广的动画元素,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内进行游戏畅想。其次,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来让幼儿进行全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索《指纹的秘密》中可以加入形状来对指纹进行分类探究,也可以加入美术来对指纹进行画画,加深对指纹的认识,最后通过对动画演示,帮助幼儿将模拟环境转变成为真实环境,让幼儿能够形成对指纹特征独一无二的理解。
         (二)从幼儿自主探索出发完成游戏
        幼儿教育强调的是对幼儿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新是最重要的。所以,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来完成游戏。如果把一个游戏比作一副书法作品的话,教师的作用只是起笔,剩下的笔画需要幼儿来自行完成。第一,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认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幼儿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要将游戏过程搭建成为幼儿感受知识获得经验的平台,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输,要多创造知识沟通的渠道,赋予幼儿自主权,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3]第二,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自由、和谐的探索环境。对于幼儿的自主探索,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探索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升探索的成就感。
         (三)从幼儿需求出发改进游戏
        幼儿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所以游戏的结合方式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是需要随时变化的。第一,教学的目标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行动指南来制定的,但是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加入的游戏元素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也要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游戏方式。比如,在进行手工课上,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就可以将这种方法进行全班推广,帮助其他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游戏。第二,幼儿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中。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对于事物有足够的专注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将日常的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提升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比如,在教幼儿洗手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告诉幼儿应该怎么洗手,幼儿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就会记得不太清楚。而如果将洗手步骤编成儿歌,在洗手的过程中带领幼儿一起进行儿歌演示,就会加深幼儿的印象,让幼儿能够理解正确的洗手做法,记住正确的洗手步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变化,根据幼儿的情况来制定游戏策略。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对于团结协作的认识不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团结协作游戏的开设,通过每一次游戏来加深幼儿能力的培养,一步一步地提升幼儿的能力。
        四、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真正含义,要重视课程教学与游戏的结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想象力,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从多方面多角度设计多种方式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开发学习智力、获得学习与生活结合的经验、挖掘创新思维潜力,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樊海亚.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学实施路径[J].启迪与智慧(中),2021(05):12.
[2]王玉琴.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与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1(03):31-33.
[3]李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资源的收集与利用[J].求知导刊,2021(09):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