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水利局 新疆 乌苏市 833000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民生工作的一部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现场管理水平,实现全寿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下面文章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模
引言
乌苏市四棵树河吉尔格勒德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棵树河上游,距乌苏市区50Km,是四棵树河流域的控制性水利枢纽,是自治区重点水利项目,也是地委、行署确定的2019年地区重点推进民生工程之一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由拦河坝、右岸溢洪道、泄洪洞、发电引水系统及电站厂房、牧道等组成。总库容6106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01米,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3.5兆瓦。工程等别为中型水库,工程施工总工期46个月,工程概算总投资为97886万元。工程在建设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致力于解决传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进度、成本管理等难题,有效提高管控能力,提升施工效率,也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样本。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概述
在最早我们对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依靠人工的方式。然而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就会导致在对水利工程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误差。然而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系统的出现,就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因为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对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而且可以将各个管理系统联合起来,确保对于其中的信息可以进行共享,从而来保证了管理的效果,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因为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当我们对这个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时,要求我们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要对其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项目进度以及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当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管理系统具有先进性,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也要保证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满足,从而来保证它能够为水利工程中的相关施工人员提供服务。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工程,如水库、大坝等重要基础设施,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为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稳定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成为了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那么,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完成建设,有关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就要针对当地环境以及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增加,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也就出现了问题,那么,为了保证水利工程有效建设,相关施工单位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就出现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如物联网技术、无人侦察机技术等。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工程判断的准确性,因为工作人员在对工程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工程信息进行优化与整理。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卫星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然后进行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对各种地面信息的监测。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虫害预测、产量估算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提高水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除了遥感技术,GIS系统在水利工程中也应用广泛。遥感技术(RS)与GIS相结合应用能够给防灾抗灾工作提供有效指导[3]。此外,在水土流失等方面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监测相关地区的腐蚀因子及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而分析出侵蚀的分布规律及类型。
3.2大坝碾压质量控制
传统的大坝碾压质量控制完全是人为控制,口头给作业司机讲述碾压遍数速度振动等要求,无法精确控制,管理粗放,不确定性大,易造成质量偏差埋下隐患。水库大坝"碾压质量可视化监控系统"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结合物联网传感技术、高精度厘米级差分定位技术以4G通信方式实时将作业数据传输到云平台,同时将碾压施工过程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以图形动画方式呈现,方便相关人员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方式实时查看,避免了传统大坝填筑碾压质量人为控制的不足和缺陷,并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支持远程异地办公。支持不同的系统权限,在权限范围内,能够方便共享分发所需资料。大坝碾压施工质量监控系统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以及达成施工目标提供有效监控和帮助。系统具有“远程施工质量管理”和“现场施工实时纠偏”功能。对坝面碾压的压实过程、坝面材料生产工艺、运输过程、摊铺工艺、压实工艺的大量关键信息进行系统化的采集、传输、分析、纠偏,持久化的储存、可视化的展现,可以极大地帮助管理者强化对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掌控。
3.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虽然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处理,但由于海量数据中的大部分其实是无用数据,而有价值的数据通常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在开展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前应先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建模,并找到数据之间的准确规律,然后再利用数据网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在数据模型的构建中,需先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找出其特征点,再应用数学统一归纳思想对数据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再利用抽象处理概念来综合处理数据。在处理数据时,还应对数据蕴藏的价值进行充分考虑,有效协调好各类数据信息,站在全局角度上来关注数据特点。对于大数据而言,一些计算过程与算法往往无法全部转换,还有一些函数无法被嵌入到数据库当中,对此通常需要先将数据从定义函数中有效提取出来,然后再利用相关分析工具和软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施工现场实施监控和影像存储,大坝建成后,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档案长期保存,可形成施工过程数字档案。
3.4拌合智慧管控系统
沥青混凝土及混凝土拌合智慧管控系统可以对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和实时传输,经云端服务器分析处理后在网页上展示,可提供历史查询功能,并对生产情况进行追溯;还可以提供分析预警机制,并及时将报警信息通知给现场管理人员;对生产数据形成小结和报表,分类汇总生产混合料各关键指标的情况。
3.5建立信息模型
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建立起数据管理模块、水资源管理以及实时监测和项目管理四个部分。通过数据管理模块,可以对水利工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将信息输出为能够被施工人员理解的形式,从而为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支持。而资源管理和实时监测就能够保证对水利工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能够及时的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项目管理模块,它是能够对水利工程的进度、资金和施工计划,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管理,从而来保证水利工程的最终质量。在水利工程中对数据的采集,一般可以通过GIS系统,以及环境数据和社会数据进行建模。GIS系统的三维性、可视性、模拟性可以准确的界定工程开展的位置,以及它的地理信息。而环境数据一般也是通过RS系统,以及DPS系统来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进行数据的收集。社会数据与地理数据环境数据相比,它的结果并不是非常的准确,主要是由于它是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收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时,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对此工程建设领域和相关单位都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引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信息建模与信息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祥安.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利用[J].四川水泥,2014(10).
[2]俞志新.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
[3]王丽梅.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