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第5期   作者:付立凤
[导读] 林业发展对维护生态环境、减少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付立凤
        身份证号码:13030419770329****
        
        摘要:林业发展对维护生态环境、减少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林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病虫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对现阶段造林和护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
        1森林病虫害成因
        1.1人工造林面积大
        加强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森林资源,有效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但随着各种造林工程的不断开展,造林面积越来越大,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许多林区在造林过程中,树种选择单一,种植结构不科学,导致人工林生态系统不稳定,生物多样性差,抗逆性不足,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林业病虫害严重。病虫害侵入人工林后会迅速蔓延,破坏原始森林,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树种的多样化配置,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断增强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使各种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1.2不科学的控制措施
        虽然化学药剂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化学药剂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森林病虫害,不仅会阻碍树木的健康生长,还会进一步增强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会加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阻碍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1.3控制技术水平不高
        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低密切相关。林业病虫害防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还与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科研投入不足密切相关。另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视不够,不重视相关设备的投入和应用,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仍然是传统防治方法的延续,不仅影响防治效果,但也使害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林业有害生物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建立预警机制
在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管理为辅”的理念。为避免病虫害蔓延,要加强对病虫害发生地区的监管,避免病虫害蔓延。特别是一些用于外贸进出口的苗木,要进行彻底的生物检疫。一旦发现有害生物,就要迅速查封并查明传播源。最后,将检测情况上报林业部门,以避免这些害虫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建设一支专业的检疫队伍,提高检疫水平,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检疫手段,可以促进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果。


        2.2建立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多,分布范围也大,具有造林面积广、分散的特点。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有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对繁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有必要动员群众特别是森林职工融入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进程,既能提高病虫害防治率,又能促进治理效果以及森林工人的收入。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措施,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群防群治、干群联动的积极效果。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为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效率,除采用人工破坏受害树木外,还可采用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病虫害,并可采用化学试剂对病虫害进行药物中毒。根据不同类型害虫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技术是最有效的防治策略。比如在面对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病毒时,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和仿生制剂。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引进病虫天敌,利用天敌自然防治害虫。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也可以应用于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2.4建立奖惩机制
        为遏制有害生物入侵林业,林业检疫人员要履行职责,调动群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建立奖惩机制,促进社会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真正实施,努力收到防治效果,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5创新林业病虫害预防方法
        为了取得良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必须站在多个角度来实施。特别是在防控策略上,更要着眼长远,而不是盲目套用以往的防控策略。这不仅会降低病虫害防治效果,还会埋下更多的病虫害隐患。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有关从业人员应根据以往的防控经验和当前新的要求不断创新防治措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肯定,为防治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病虫害防治。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不能只采用一种处理策略,特别是在一些植物种类繁多的地区。在防控方法创新之外,还要注重相关人员防控理念的创新,实现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预防”,而不是“治疗”。只有做好“预防”,才能提前避免对植物的损害。因此,要重视病虫害的预测,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结语
        总之,由于现代林业建设中常见的病虫害具有破坏性强、分布广、发展快的特点,在森林经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严重影响了现代林业的生产效率和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林业生产中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既能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又能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志根.林业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刍议[J].南方农业,2018,12(8):54,56.
        [2]杜劲松,曾小春.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分析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8,38(1):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