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升高空探测工作能效的对策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7期   作者:薛斌彬 杨晓禹
[导读] 高空探测是气象部门精准预判天气变化情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气象事业发展,更好服务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
        薛斌彬 杨晓禹
        齐齐哈尔市气象局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高空探测是气象部门精准预判天气变化情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气象事业发展,更好服务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的高空探测工作实践中,多重因素影响着其输出数据资料质量,包括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作为一项系统探究课题,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高空探测工作质量影响因素的概述分析,就其相应的能效提升对策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高空探测;影响因素;提升能效
        引言:高空探测对天气预报、气象监测等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导入高空探测工作中,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不断改善,并呈现出了更为便捷的自动化趋势,实现了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但是,在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变动因子的影响下,高空探测工作能效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高空探测工作质量影响因素
        高空探测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作,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对高空探测工作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雷达上。简单来讲,在不良电磁环境的作用下,外界信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放球的过程,且不良地理环境导致其仰角降低,容易诱发电磁波反射或折射等现象,继而影响雷达定位空间的精度。同时,相对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高空探测仪器面临着雷击、故障等风险,雷达的跟踪功能丧失,导致了丢球现象;人为因素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对地面风向风速的判别失误,施放球过程示范,未有进行好认真的仪器参数校对,导致了接收机反馈的气压、温度等数据输出错误,降低了高空探测工作质量;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有软件故障、测风方式错误等。在高空探测软件运行实际中,其他程序占用了COM1,继而影响了计算机对雷达传送气象数据的接收效果,包括气压、温度、湿度等。而错误的测风方式则会导致雷达产生侧倾距现象,继而导致计算机显示错误。
        二、提升高空探测工作能效的对策
        (一)优选环境
        如上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高空探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客观存在,并且紧密关联。根据相关条文规范,高空气象探测站的设定应当位于开阔地带,并尽可能减少障碍物的遮挡影响,对于无法规避的障碍物,则需合理调整其与观测系统天线之间的遮挡仰角,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探测精度,应选择适宜的天气条件进行,确保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据以往的实验结果表明,不良地理环境下,观测系统天线的仰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现象,进而诱发电磁波折射或反射等问题,继而干扰雷达定位空间的准确性。为此,应当尽量选择放球50m范围内的空旷平坦地带,禁止出现高大的遮挡物,如建筑、树木、高压电线等,并充分考虑风向风速等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需求,至少选择两个及以上的放球点,以此来保证高空探测工作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二)防止丢球
        高空探测工作实践中,应事先认真观察近地面风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情况,尽可能全面、科学地掌握其运动规律,并参照上一班次记录的气象要素情况,最终精准判别气球的发展路线,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防止丢球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夜晚、阴天等能见度偏低的天气条件下,施放气球之前还需合理调整探空仪与雷达天线之间的距离,常规应控制在50m范围外,摆放位置距地面1-4m,并将天控设置为自动状态,依据探空仪信号合理调整接收机的增益、频率等,保证四条亮线清晰饱满,凹口位于中间竖线,从而使雷达自动跟踪气球运动情况。在此过程中,实时动态观察探空仪的变化情况,保证其始终位于摄像机画面的中心区域,并检查雷达频率、增益等情况,如若可正常显示则可表明接收机运行状态良好,达到最佳的雷达天线跟踪效果,否则应当对雷达的增益、频率等进行重置。


        (三)规范记录
        针对重放球造成的干扰现象,需保证放球软件处于原本状态。在实际高空探测中,部分工作人员常常通过“推荐模式”功能进行地面参数的数据处理,但是如此一来,一旦数据超出预设范围则会自动选择拟合值替代,容易发生重放球问题。对此,建议进行保留接收原始数据不进行任何处理的设置。同时,还需通过科学的规范程序处理高空探测数据信息,对相关运行程序进行恰当的改进优化,以此来保证更为精准的结果输出。另外,在现实的高空探测工作进程中,可通过人为操作或计算机处理两种方式完成高空探测记录,其中人为操作会对探测数据信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基础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素养等差异均会造成不同的记录结果。对此,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分析,找出导致记录结果差异的因由,继而采取标准化、规范化的记录方式。
        (四)调整雷达
        雷达精度是影响高空探测工作能效的关键因子,做好其常规标定工作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高空探测工作人员需认真做好雷达校验,涉及项目包括天线水平、标点方位角与仰角零度、电与机械轴一致性等,基此尽量降低仪器误差或定位偏差,保证精准的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信息反馈,对提升高空探测工作质量有积极作用。现阶段而言,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展,具有高度自动化性能的新型雷达被研制出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获取高质量的高空探测资料信息,其相关养护工作亦是相当重要。现实环境中,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高空探测雷达时常会发生锈蚀、霉变、积垢等现象,并因此造成故障影响其精度。对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雷达养护工作计划,包括日常维护、季度维护、年度维护,相关人员及时清理其表面积淀的尘垢,并伴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进行深度清洁,保证其最佳的运行状态。
        (五)提高素养
        人是高空探测工作实践的基本载体,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能效,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建设势在必行,要关照其业务技能与技术素养的同步提升。尤其是在地面、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一体化的格局趋势下,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为此,气象部门应当树立高度的人才战略意识,将之作为高空探测工作能效提升工程的内嵌一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观察总结从业人员实践,找准薄弱点或不足,针对性组织多样化、系统化的培训活动,并采取多重方式并行的模式,如专题讲座、线上宣传等,详细解读高空探测各项规范,明确工作难点和要点,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涵养结构,激发创新思维,并搭建良好的交互平台,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拔高其综合从业素养。同时,对于个体而言,亦需坚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主动了解高空探测前沿动态,提高自身岗位适应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高空探测工作实践中,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等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应当采取科学的手段将之降至最低,包括优选环境、防止丢球、规范记录、调整雷达等,并充分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进一步提升高空探测工作能效。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善于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更加全面地梳理高空探测工作影响因素,继而针对性提出更多有效应对举措,驱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更高服务群众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白玉玲.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常见问题及应对处理[J].湖北农机化,2020(14):40-41.
        [2]龚冬英,莫雁雯,赵丽英.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9,9(05):103-104.
        [3]陈梦娇,苗运玲,蔡芸瞳,沙曼曼,伏晓慧.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处理应对[J].农家参谋,2019(16):161.
        [4]王峙.影响高空气象探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农家参谋,2019(1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