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检测因素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7期   作者:吴素慧1 唐麟皓2 林孔亮3
[导读] 现如今,我国是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开展的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防治水污染,
        吴素慧1 唐麟皓2 林孔亮3
        温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是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开展的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防治水污染,并且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环境标准,其作用至关重要的。当前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法主要有自动、常规、应急等方法,其中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对微生物检测予以重视,并且对微生物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对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探讨,同时深入分析和研究微生物检测因素对整体水质环境监测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水质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检测因素;影响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水质量问题,水质环境监测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水质的总体水体。由于水质微生物监测中的检测技术流程相对复杂,受到的因素较多,这对保证监测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本文中对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监测的质量控制进行浅谈,希望对监测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水样的保存达到减缓微生物繁殖的作用
        将水样运输到实验室的时候要使用低温冷藏箱进行处理,冷藏处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容器与外界的细菌的接触。另外,运输的时候要注意做好玻璃的隔离工作,固定容器,避免运输途中出现容器倾倒、破裂,样品流出的情况。当水样被送到实验室之后,检测人员要做好实验记录工作。整个水质微生物样品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要认真做好检测结果对照记录工作,并在记录之后再次随机抽取样品检测,多次记录,以此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水质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检测因素
        1)人员因素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程度,能够对微生物检测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相关检测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全面掌握检测技能、标准以及步骤,必然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可靠性方面的严重问题。2)环境因素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开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符合开展检测的要求或者环境中有大量浮尘,就会导致检测设备受潮或被干扰,检测结果也会变得不稳定。如果检测工作的环境被污染,被检测的样本也会被污染,导致检测结果无效。如果在正式开展检测工作之前,对周边环境的杀菌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那么检测样本当中会滋生出大量细菌,就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仪器与检测设备因素微生物检测工作所需设备,例如温度计、天平、灭菌设施、紫外线灯、显微镜等,如果不符合检测使用的要求或者没有进行及时检查与维护,必然会因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出现检测方面的问题,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甚至有可能为后续的监测工作带来更多不利因素。
        3水质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检测
        3.1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
        目前在水样的实际提取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玻璃瓶也可以采用聚丙烯耐热塑料瓶,这些采样容器在使用前,一定要经过高温杀菌,在洗净后,对其用牛皮纸包裹,然后将其放入120摄氏度的高压蒸汽锅内,杀菌消毒20分钟,如果两周以内没有进行使用,则应该重新对其进行杀菌。我们在实际采样过程中,如果是江河水,应该直接将其装瓶,如果是水龙头的水,采水前可先将水龙头开至最大放水3至5分钟,然后将水龙头关闭,用酒精灯对水龙头杀菌3分钟,再打开龙头,开足,放水1分钟,以充分除去水管中的滞留杂质,采水时控制水流速度,小心接入瓶内。采样一定要避免满瓶灌装,,一般采样8成满就可以了。采样好的样品,应该及时运回实验室进行检查,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的,应该对其冷藏保存。
        3.2对实验室条件的控制
        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监测的试验环境必须具有无菌性特征。

因此,应该定期使用紫外线灯对实验室进行照射、消毒。为了对实验条件进行质量控制,人们应该分析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其间可以采用沉降菌的方式进行测试。具体而言,使用紫外线灯对培养皿进行20min的照射,然后将培养放培养箱中。经过24h,如果培养皿中的细菌密度比既定标准低,则说明紫外线灯消毒的效果符合需求。反之,说明紫外线灯的消毒效果不佳,需要对此种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在培养细菌之前,还应该对培养箱、高压灭菌箱、纯水装置等进行系统的灭菌质量分析,确保沉降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微生物监测实验室中,应该设置无菌间、缓冲间、准备间。要想有效降低实验室中细菌的数量,必须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灭均处理,特别需要注意接缝区域、死角区域。不仅如此,试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消毒杀菌,同时佩戴无菌试验服装,包括鞋帽、手套、衣服以及口罩。这样可以避免试验人员将细菌带入实验室,从而实现对试验条件的控制,间接控制微生物监测结果。同时,这样能够保证实验室条件符合微生物监测需求,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
        3.3洁净室的环境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应合理,分区要清晰,要有准备室、洁净室、培养室,最大限度降低来回折返的概率,降低交叉污染等风险。洁净室的操作环境对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检测应遵循无菌操作,防止人员、环境对样品的污染以及样品间交叉污染。检验检测机构可以编写《微生物环境质量控制规定》等相关体系文件指导日常工作开展。广州开发区水质检测中心编写的体系文件《微生物环境质量控制规定》中对洁净室做了一系列环境控制规定:进入洁净室人员必须穿戴无菌操作专用衣帽鞋及口罩,每天对上述物品进行紫外灯照射,每周消毒水浸泡清洗;洁净室每天检测前要开启紫外灯照射灭菌30分钟,并开启空气净化系统1小时以上,每周用“84消毒液”擦拭工作台、其他器皿、灯管、门窗和地板,最后开启空气净化系统1~2小时候后,在无人状态下开启紫外灯10分钟进行灭菌;每月用生长有200~250个细菌菌落的琼脂培养皿暴露于紫外灯下2分钟,99%的菌落被杀灭,否则,应更换紫外灯;每月检测沉降菌,根据结果判定洁净室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估洁净室的洁净度。
        3.4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实际检测前一定要保证各种实验设备的无菌性,应该以无菌水物参照标准,利用无菌水对培养基、稀释水、冲洗水、玻璃器皿的无菌性进行参考检测。如果发现细菌数量超标,应该对各种试验设备、器材重新进行灭菌处理。精密度检查是微生物检测工作中重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我们可以取待测水样中的百分之十做双样分析,如果其对数差值大于3.27R,则代表试验的结果可信度低,我们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进行解决,问题解决后,才能继续进行样品测定。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试验程序复杂技术难度高,为了避免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试验精度降低,我们应该对样品进行分组检测,每个小组最后都要提供一份检测报告。
        结语
        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与水污染治理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影响最终监测结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微生物监测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每个监测步骤,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试验设备、试验条件符合监测试验标准,使监测人员按部就班地开展试验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蝶.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8):115.
        [2]谢雪梅,章阳烽,项艳.水质环境自动监测技术应用探讨[J].节能与环保,2019(4):108-109.
        [3]张艮珍,陈少泓.探究水质环境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J].广东化工,2020,47(13):164-165.
        [4]王倩.水质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9):177.
        [5]胥川.水质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探讨[J].低碳世界,2019,9(3):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