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慎雪
北京中环博宏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朝阳100012
摘要: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规划强度分析,明确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结合区域环境敏感区识别、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规划协调性分析、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公众参与、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及清单式环境管理等方面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忽略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某些园区已经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环境质量的恶化或者资源短缺等。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工业园区的建设逐渐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在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园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规划源头实现污染控制及资源保护。
1.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工业园区规划关系到园区长期发展前景,环境影响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空间范围较广,影响类型多样,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重大影响。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开发强度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判断规划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利生态环境影响,从生态环境及资源能源保护的角度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工业园区规划实施过程的“三线一单”约束体系。规划环评的开展有利于从工业活动开发的源头降低生态环境影响,防控生态环境风险。近年来,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开展,对园区管理部门决策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基于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工业园区规划提出调整建议,从源头治理污染问题,减缓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将高层次战略决策与环境质量目标融入工业园区环境发展战略,指导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助力园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
2.1评价范围与环境敏感区的确定
以某市级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2.67km2,规划主导产业为冶金铸造、焦化及下游产业。评价范围应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纲及各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确定,该工业园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园区规划边界外扩2.5km;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园区排污受纳水体上游500m至下游3km的范围,满足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消减断面等关心断面的要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公式计算法确定下游迁移距离L为300m,上游和两侧范围以L/2为界,对有敏感点分布的地段,调查范围适当增加,确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区面积107.14km2;土壤、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均确定为园区规划边界外扩1km;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为园区规划边界外扩200m;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确定为园区规划边界外扩5km。根据评价范围,确定环境敏感区:(1)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2)永久基本农田;(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2.2工业园区回顾性分析
对于规划修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园区原规划实施情况及规划环境影响开展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原规划概述
简单介绍原规划范围、期限、功能定位、规划规模、产业总体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规划等;对原规划环评主要结论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原规划环评期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结论、规划调整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要点、“三线一单”要点、规划环评总结论等;对原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点进行梳理,明确管理要求。
(2)原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从园区空间范围、园区布局、人口及经济规模、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现状等方面对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原规划实施以来入驻项目,应分析与原规划产业定位及规模的符合性,不符合原规划的项目,应说明后续管理要求。
(3)开发强度对比分析
梳理园区土地开发利用、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现状,与规划及规划环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园区整体的开发及排放强度。
(4)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分析原规划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逐条分析规划调整建议及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落实情况,对于未落实的内容,应说明未落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优先采用长期监测数据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对于缺少长期监测数据的要素或污染物,通过收集原规划环评期间及其他历史监测数据,与本次规划环评期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大概的变化情况。
(6)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分析
调查区域为保障规划实施提供的支撑性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情况。对比实际利用情况,结合区域资源能源利用上线,分析区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与规划实施的关联性[1]。
(7)生态环境影响对比评估及对策措施有效性分析
调查现状园区层面和企业层面采取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收集主要污染源监测资料,通过污染源达标排放分析结合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开展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
(8)公众意见调查
征求相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全面了解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收集规划实施至开展跟踪评价期间,公众对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投诉意见,并分析原因[1]。
(9)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各环节回顾性分析的结论,梳理园区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3建立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3.1建立体系层次结构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等要素细化评价指标。
(1)目标层。该层次应当是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以园区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2)准则层。目标层之下就是准则层,其中应当包含两类指标,一类是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这些属于第一准则层。之下还有第二准则层,比如自然环境质量中包含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五部分;社会经济中包含工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指标等部分,各个部分均可反映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现状。
(3)指标层。该层为可量化指标,基于工业园区区域现状,通过规划开发强度分析,综合考虑区域环境目标确定。
2.3.2确立环境质量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包含大气环境指标、水环境指标、土壤环境指标、声环境指标等,根据园区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考虑规划所在区域“三线一单”、环境保护规划等上层位环境保护目标确定。
2.3.3确立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该部分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1)水资源利用指标。根据规划水资源消耗情况,结合区域水资源控制目标确定水资源利用指标,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单位GDP新鲜水耗、某类产品单位产能新鲜水耗等。(2)能源利用指标。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是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般选取单位GDP能耗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某类产品单位产能能耗水平、某类工序能耗水平等作为评价指标。(3)土地资源利用指标。根据园区规划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提出指标要求。
2.3.4确立污染控制指标
根据区域上层位环境保护指标,结合园区规划污染物排放情况,可选择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园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有总量控制需求的区域,可增加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3.5确立社会经济指标
在工业园区社会经济指标研究中,通常选择工业总产值、经济密度、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作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2.4规划协调性分析
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资源利用和产业政策,分析本规划与其相关要求的符合性。分析规划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内容与上层位规划、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战略或规划环评成果的符合性,识别并明确在空间布局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同层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分析与同层位规划在关键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规划与同层位规划间的冲突和矛盾[2]。
2.5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分析资源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自然资源。综合考虑工业园区周围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情况,判断目前自然资源可利用余量能否满足园区规划需求,以及园区规划的实施能否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正效应。(2)环境容量。基于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适当的方法核算区域大气、水环境剩余容量,综合园区规划方案,依据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能源结构情况,分析区域剩余环境容量能否承载规划污染物排放需求。通过多情景预测分析,以满足环境容量为基本前提,提出园区污染物控制方案。(3)社会环境。调查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可能受干扰的学校、居民区、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根据规划分析,识别出有可能制约工业园区规划的影响因素。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结论作为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的重要依据。
2.6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重点分析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规划规模、规划布局、规划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环境合理性,以及规划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1)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的环境合理性
结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的结论,重点分析规划目标、发展定位与上层位规划、政策的符合性,如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线一单”等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相协调。
(2)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结论,结合区域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等要求,分析规划规模的环境合理性。
(3)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宏观层面,分析规划布局与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的空间位置关系,根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实施对以上敏感区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论证规划区整体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微观层面,分析规划区内部生活居住区与工业开发区的空间位置关系,生活居住区原则上应布置在工业开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根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实施对规划区内生活居住区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论证规划区内部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4)规划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结论,结合区域环境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以及规划重点产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清洁生产水平,论证规划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5)规划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基于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果,结合规划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分析结论,论证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2.7工业园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根据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回顾性分析、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结论,对规划方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调整建议。说明各时段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的互动内容,以及各阶段建议被采纳情况。以上文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例,提出的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如下:
2.7.1规划环评与规划单位互动成果
本次评价在规划修编早期介入,在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规划规模、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等方面与规划实施单位及规划编制单位进行了充分沟通,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规划修编过程采纳了评价单位提出的大部分建议对规划修编方案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区域资源及环境容量可承载的较合理的规划方案。规划环评与规划单位互动成果见表1。
![](/userUpload/29(4737).png)
2.7.2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1)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建议
①规划方案
现代科技产业片区工业用地类别规划为三类工业用地。
②优化调整建议
区域大气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建议将现代科技产业片区用地类别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发展低污染产业,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2)给水工程规划
①规划方案
园区采用分区给水的布局方式,总体采用环状管网,规划产业园区内以支状管网为主,供水干管为沿道路敷设DN400 给水管道,配水管管径最小为DN200mm。
②优化调整建议
因区域水资源承载压力较大,建议规划建设的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再生水回用管道,卫生清洁及冲厕充分利用再生水,减少新鲜水的消耗。
2.8清单式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上层位规划、政策要求,结合区域现状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从生态空间分区管控、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方面对园区规划实施提出要求。
总结:近年来,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指导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深度也将逐步提高。规划环评应基于对工业园区产业定位、规模、布局、基础设施、实施时序等规划内容的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同时与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衔接,提出园区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指南. 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5/201903/t20190312_695528.html, 2019-03-08.
[2]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ttp://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other/pjjsdz/201912/t20191224_749944.shtml, 2020-03-01.
[3]郎铁柱主编.人口、资源与发展: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09.
[4] 国务院办公厅.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http://www.gov.cn/flfg/2009-08/21/content_1398566.htm, 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