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种植农作物技术要领及发展趋向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7期   作者:任爱梅
[导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水资源作为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必备资源,日渐紧张缺乏。众所周知
        任爱梅
        沂源县悦庄镇人民政府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水资源作为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必备资源,日渐紧张缺乏。众所周知,水资源对农业发展建设的影响最为深远,水资源紧张局面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幅员广阔,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本文针对如何做好干旱地区农业技术革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此促进我国干旱地区的农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旱地农业;技术;发展
我国面积辽阔,北方地区尤其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紧张。很多地方属于干旱农业种植区。针对这种现状,如何确保这些地区的农业建设顺利开展并长远发展,是当前农业技术科研攻关的关键所在。
        1.推广应用节水灌溉
        干旱地区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引水灌溉的方式,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是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节水农业的核心所在,它是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和技术将水源均匀、适度的引到农作物的根部土壤部分,有充足的水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大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干旱地区的种植分布特点,重点开展经济型、蓄水能力强、方便管理的蓄水池、微型储水窖等水利设施建设。利用这些设施,在雨水期储存足够的水资源,到需要时进行灌溉,来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目前这项灌溉方式的优势作用,在西北干旱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其次,推广滴灌技术及膜覆盖滴灌技术的应用。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分缓缓滴落在农作物的根部土壤中。还有对作物进行覆膜后,在膜下也可进行滴灌技术的应用,这样的灌溉方式,更有效避免了水分的蒸发,非常容易的控制好水量,不会造成水源从地表流失,或者是向土壤更深层的渗透,科学有效的实现了节水灌溉的发展理念。其次,应用推广水肥一体化的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是一项新型的农业技术,它将灌溉和施肥有机结合在一起,借助压力系统,将肥料按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按一定的比例与水融合,通过管道输送,滴落在农作物的根部,这种新型科学的灌溉技术,一方面保证了农作物的水分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农作物的养份供给,水肥均衡供给,即节约了农民耕作时间,还可以有效减轻土壤病害的传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推广旱地保护性耕作
        所谓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旱地耕作方法,主要是针对干旱地区的农业种植生长特点而研发的,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对土地的保护。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土、控制杂草生长、秸秆及地表处理等。免耕播种是其核心内容,主要的作业都是使用农业机械来进行的。这样的耕作方式有效减少了耕作时间,提高了土地的使用质量。首先,将秸秆等农作物残留物质覆盖在农田表面,在干旱地区的高温下,土壤表面的温度可以有效降低,保护了高温对作物的侵害,防止水分的蒸发流失。秸秆等还可以转化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养分保证生长需要。其次,秸秆等作物残留覆盖地表,可以有效防止干旱地区干松的土壤被大风吹起扬尘,利于土壤和环境的保护 。其次,将秸秆等作物残留覆盖地表,农民不再用以前的方式,将秸秆等运出农田,然后进行耕地,进行多种工作后才可进行播种,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劳作时间,降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使用,有效的节约了耕作的成本。
        3.强化干旱地区的农作物遗传改良
        干旱,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干旱地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国家和有关学者高度重视的。首先是对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另一个就是优化干旱地区可种植农作物的遗传基因,发挥其最大的生长潜力,提高保证干旱地区的可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还有,通过农作物的遗传基因改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侵害能力。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种植,考虑的只要是抗旱和产量,对于病虫侵害方面往往不予重视。

这样就造成了农作物因为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产量大大减少。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种子培育工作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种子对抗病虫侵害的能力。因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受到多种基因控制,并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所以,有关科研人员在研究时要利用遗传基因组合和控制的方法,以此加强基因工程研发建设。要将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的抗旱能力、高产高收和对抗病虫侵害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有机地融合到一个品种内。这种新型研发的品种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的话,将会使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长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同时农作物的产量也将会增加,品质也将会大步提升。农作物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推广,势必会促进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进一步加强干旱地区种植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工作
        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指的是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干预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使农作物按照人们计划的方向和结果发展。实际上在上世纪七零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化学调控技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有力的促进了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这些研发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后,整个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可否认,化学调控技术研究工作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一是针对干旱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科研人员要综合考虑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条件和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抗旱节水研究工作,发挥化学调节剂的最大优势作用。二是打破以往的科研思路,不要把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抗水分蒸发上来实现节水的目标,科研人员要积极拓展研发思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旱地农业的特点,对农作物的水分吸收能力、抗干旱能力等多方位展开研究工作,来实现干旱地区农作物抗旱节水的最终目的。其三,在使用化学调控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化学调控剂对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防止化学物质对土壤造成污染破坏,确保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5.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方向
        我国的农耕文明在世界农业史上灿烂辉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作实践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农业技术经验。这些宝贵的农业技术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会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农业技术转向现代农业技术是大势所趋,在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农业技术转型过程中,坚持以传统农业技术为基础
        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在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型的过程中,一定坚持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性地位。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形势等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中都有明显的具体表现。所以,在农业技术的革新上要坚持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积极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做好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5.2努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的生产效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相对较低。所以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勇于创新,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全面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们当前农业的根本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对旱地种植技术进行创新改革,从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等多方面开展,努力提升旱地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以此实现旱地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仑.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J].中国农业科学,2018(07):848-855.
        [2]阿卜杜外力·如则.分析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J].农家致富顾问,2017,(2):8. DOI:10.3969 j.issn.1003-9902.2017.0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