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古力·阿布拉
新疆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843004
摘要:近年来,农业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植物种类减少等等,那么在此种发展背景下,保障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势在必行。而玉米保护性耕种技术的实施最为关键,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的破坏,进而保障农田生态环境稳定发展。文章综合阐述玉米保护性耕种技术的应用,希望能为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提供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一系列种植问题也日益凸显,因农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质环境,这既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极不利于自然生态建设。对此,相关部门提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实施该技术,对优化土壤结构、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从根本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为促使玉米丰产增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1.1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
在开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主要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环境特点与资源情况,选取保护措施,既达到保护玉米种植环境的目的,又可有效提高玉米种植质量。通过技术干预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玉米作为北方地区尤为重要的粮食产物,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并有效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1.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避免农田沙漠化的首要举措,对预防水土流失、保障土壤肥力、抵挡田间风沙、保护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实施该技术还可有效提高玉米抗旱能力,促使玉米优产增质。
2.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2.1免耕播种技术
通过采用免耕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并将其称之为免耕播种技术。在玉米实际播种环节中,玉米生产人员可采取精量播种模式,每公顷土地玉米播种量约为1kg,并根据当地土壤墒情,合理确定播种深度。通常情况下,可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左右,如土壤墒情较好,就可适当浅播,并将肥料施加于土层10cm处,确保种肥隔离。此外,选择优良玉米种植品种也很关键,玉米生产人员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精挑细选,使玉米种子纯净度高于98%,在播种前期,还需对玉米种子做浸泡处理,浸泡完成后,再采用多菌灵进行药剂拌种[1]。
2.2深松技术
深松技术可在优化土壤种植结构的基础上,避免玉米作物受不良因素的影响。玉米生产人员可采用深松机进行深松工作,彻底打破土壤犁底层,为玉米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从最大限度上实现玉米增产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要每隔二年开展一次深松作业,在实际深松环节中,既要保障土壤含水量在18%左右,还要确保深松间隔与玉米行距的一致性,并将深松深度控制在28cm左右。
2.3秸秆覆盖技术
其一,秸秆粉碎还田,在收割玉米时,要利用具备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于土壤表面,此种方式可有效提高地温,从最大限度上降低水分蒸发量,丰富土壤有机物质含量。
其二,留茬覆盖,一般来讲,玉米的留茬高度约为20cm,留茬覆盖可对土壤起到良好的遮盖性作用,进而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在降低水流速度的基础上,帮助水分更好的渗入土壤内部,此外,还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固土杀虫等优点。
2.4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
此种种植技术可有效调整玉米种植地的垄沟规格,将垄沟宽窄分别控制在90cm、40cm。窄行播种要做好肥料施加工作,而宽行播种则要对土壤进行深松处理。每到收获时节,玉米就要留出40cm的高茬,完成收割工作后,在宽行上进行旋耕作业,有利于后续播种工作的进行。窄行秸秆要复位,待秸秆腐烂后,就可成为优质肥料,到了来年春天,就可直接在宽窄行上种植玉米,进而产生新的窄行苗带,并在新行继续开展深松、施肥作业[2]。
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技术,主要为缩短种植带窄行行距,扩大宽行行距,并在宽行上完成深松、追肥、收割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其一,在宽行进行深松和追肥作业时,需确保两项工序的同时展开,并适当增加犁地深度,确保土壤内部储存水分的充足性,使耕层中水分满足春天和秋天的灌溉工作。其二,高茬预留技术可在提高土壤内部微生物含量的基础上,满足玉米作物的生长需求。其三,秋天要在宽行整地,那么在整地同时,就需开展追肥、深松作业,秋后要对土壤进行旋耕,进而为玉米提供良好的宽行种植环境,每到春天就可直接步入玉米播种环节,大大提高玉米成活率。其四,玉米生产人员可在实际种植范围内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种植效益。其五,交替种植可为土壤提供良好的恢复期,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保证苗带在水源充足、营养丰富的土壤环境下生长。
3.玉米植物中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实际应用效果
其一,保护土壤,通过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对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激发土壤内在活力、优化土壤结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土壤内部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从最大限度上降低肥料使用率。其二,促使玉米生长发育,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生长速度,在促使玉米光合作用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质量[3]。其三,影响病虫害爆发程度,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保留了土地中害虫虫卵,为一些越冬害虫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螟虫、根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率,但是,该技术这对降低玉米黑穗病爆发却有着积极性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日后发展进程中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推广,在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模式,为促使玉米增产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相成. 浅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应用效果[J]. 农业工程技术, 2020,764(08):27-27.
[2]国松范.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222(06):155-156.
[3]邱发英.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模式探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598(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