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峰
礼县罗坝林场 742208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落叶松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经济绿化树种,其的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于改善荒山情况与更新森林而言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应用价值,但其在实际生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面临病害因素的侵袭,导致对落叶松生长发育的阻碍。落叶松是礼县生态造林的主要树种,屈年6月发生了落叶松叶蜂病虫害,已蔓延全县21乡镇的122个村。发生危害面积83700亩(不包括小陇山造林面积),为了提升其的种植质量与成效,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对于主要病害的防治,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针对落叶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展开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1 落叶松简介
落叶松是松木松科乔木属植物,其在我国的种植分布主要集中于大小兴安岭等海拔处于300-2000范围内的地域,其喜光性、亲水性较强,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耐寒性,一般在山麓、沼泽、草甸等具备腐殖质的阴坡土壤或是干燥的阳坡、湿润的山谷等地区都能够种植生长,较为常见的种植形式为落叶松大面积单春林,或与诸如白桦、山杨、樟子松、云杉等针阔叶树种形成以落叶松为主要树木的混交林。
通常情况下,落叶松一般被作为森林主要组成树种,或是景观树种,其具备优良的抗压及抗弯曲强度,并耐腐朽能力显著,木材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与此同时,对于景观绿化区域而言,落叶松有着高大挺拔的枝干以及优美大气的冠形,根系生长发育较为强大,还存在较强的抗烟能力。
2 落叶松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分析
2.1 落叶松褐锈病及防治技术
其的致病因素为拟三孢锈菌,落叶松的叶部在这一寄生菌的侵染下造成病菌的发育循环,当落叶松感染这一疾病,会在早期阶段呈现出褪绿小斑点于叶片之上,随着病程的发展延长,则相应的斑点背部产生夏孢子堆,这一阶段持续范围为6、7、9月份之前,孢子堆初期会存在落叶松的叶片表皮之下,并呈现奶油色的隆起丘状,此后,当孢子劈裂则会在其内部产生橘红色粉状物质,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向铁锈色或棕褐色变化,当物质成熟扩散,在叶片中产生段斑,需要注意的是,待到九月之后,叶片背部会随之产生黑褐色粉堆,其就是冬孢子堆,其会造成落叶松叶片萎蔫枯黄,并逐渐脱落,不加以治理会造成树木枯死,对于树木的生长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较为多发褐锈病的落叶松主要为一二年生苗木及3-6年范围内的幼龄林,成年林一般普遍发病率较低[1];
对于褐锈病的防治,需要从苗木管理及药物治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对苗木开展的检疫工作,确保在根本上控制苗木生命力与抵抗力,并结合栽植密度、通风降湿、科学灌溉施肥等手段实现对其生长环境的管护,另一方面,每年多发这一疾病的阶段,需要借助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福美双液或是代森铵液等进行个树冠喷施,或是通过对于百菌清烟剂、硫磺烟剂等药物进行烟剂法防治。
2.2 落叶松枯梢病及防治技术
枯梢病的致病因素为囊孢菌,较为多发这一病害的落叶松对象包括1-35年人工林新梢及6-15年幼龄林,当落叶松感染这一疾病,会针对树梢及树冠造成影响,其中新梢或茎轴会产生退绿情况,且呈现出弯曲下垂的形态,随着病情的延长,其的颜色也会朝着紫褐色变化,叶子则随之发生萎蔫、枯黄直至脱落,当染病的落叶松为幼龄树,则会使得其的发育停止,并在其叶片背部产生黑斑点与子囊壳,并在树梢位置遭受病害的范围内出现松脂凝块的现象,一般来说,其一旦感染这一疾病,则多数会呈现连年发病的趋势,最终造成落叶松枯死。
对于枯梢病的防治,也需要重视对于苗木检疫,且在实际栽植过程中较为推荐混交林节后,当产生枯梢病苗头,林业人员则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剪切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将病枝随意丢弃,必须要落实无害化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扩散。此外,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阶段,还需要采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或是灭病威等类型的药剂进行防治,主要的应用方式为树冠喷施,喷施次数需要保障2-3次数左右,每次喷施操作的间隔周期为7-10内[3]。
2.3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及防治技术
早期落叶病也是十分多发的一类病害,其的发病对象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幼苗、幼龄林及成年林都具备发病可能性,但在其之中属中龄林及发育7-20a的幼龄林发病率最高,当落叶松感染落叶病,会造成其的落叶时间得到提前,相较于正常落叶时间来说,提早超出一月左右,与此同时,染病树木在次年的生长也会受到放叶阻碍,造成对树木高生长及木材累积的威胁。其的主要致病因素涵盖了温湿度、降雨量等生长环境要素,其中以湿度尤为重要。
对于这一病害的防治来说,需要侧重对于幼龄林的抚育及混交林结构的创建,从而最大化提升其自身的抗病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落叶松进行实时病情监测,一旦其的染病概率达到相关范围内,就需要针对其在五月份阶段进行药剂防治,较为多用的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百菌清等,主要的防治模式为林下地表的喷施,当落叶松感染这一疾病,还需要针对病树树冠进行退菌特、百菌清等药剂的喷施。
2.4 落叶松癌肿病及防治技术
癌肿病主要的致病病菌为韦氏小毛盘菌,其主要影响的部位为落叶松的枝干及树皮,当落叶松感染这一疾病,会导致树皮产生开裂下陷状态,并产生病斑,随着病情的推移,病斑上部的枝干则会逐渐枯死,并且对于发病部位来说,其一般会永久留有溃疡创口,并随着树木的生长而产生增生,最终形成空洞并不断溢流树脂,直至树木死亡。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癌肿病多发的范围主要是过熟林,尤其是这一类型林内发育较为薄弱的树木,且与日照灼伤以及寒冷霜冻有着直接联系[4]。
对于癌肿病的防治,苗木的检疫也较为关键,针对其的运输也需要做好管控,与此同时,在林内管护工作中,需要重视对其的通风及卫生条件优化,尽可能降低郁闭度及湿度,此外在易发病期间,还需要采取药剂进行防治,较为多用的药剂有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主要的治理方式为喷涂枝干或针对落叶松下层林冠进行喷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药剂治理中,需要搭配一定量的明胶或是凡士林进行应用,并针对树干进行防腐油涂装,对于感病的枝干还需及时的进行修剪,尽可能降低病害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落叶松是具备十分优良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树种,其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害的威胁,林业工作者在落叶松管理阶段,还需要加强对各类病害的了解与掌握,并不断优化自身的防治技术与能力,确保促进落叶松的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卢颖超.落叶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2016,36(08)
[2]刘宝军.落叶松常见病虫害的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9(08)
[3]马宝文.裸子植物门松科落叶松种植及病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