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南宁市住房保障发展中心 广西南宁 530022
摘 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人人有房住,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经验,试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住房保障体系管理的作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住房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管理
住房保障体系作为一项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利民系统,受到相关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如何保障住房体系管理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就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管理人员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一、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目的
1、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管理可以改善旧有工作模式信息查找慢、可靠性低、不易保存、工作量大的缺点,能够将繁琐的工作简单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简化保障性住房申请的办理程序,方便群众。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住房保障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2.1简化申请程序
以前的住房保障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人们对办理程序不够了解,经常需要多次到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询问办理。住房保障管理系统信息化以后,人们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在网上自行查看申请材料、提交申请以及查看公示情况而不用到住房保障管理单位询问相关政策和提交申请。
2.2公示信息透明化
很多人对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了解不够,当附近有人申请保障性住房以后,会产生别人可以办理我为什么不能申请的疑问,对住房保障工作产生误解[1]。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方便人们通过网络查看申请政策和申请人员公示情况,如果对申请人员的申请资格持有疑问,可以及时向住房保障管理单位反映情况,进行复核,能够有效避免人们对政策不够了解而引发的误解。
2.3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住房保障管理模式,在收到保障性住房申请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到公安、人社等其他单位调取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及经济收入等情况,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进行审核,审批过程极为繁琐复杂。住房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与公安、人社、不动产中心等单位的信息共享,解决了保障性住房申报材料多、审核时间长等诸多问题,有效地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住房申请审批的程序执行速度。
二、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系统已实现的具体功能
1、资格审核方面
南宁市住房保障平台自2012年投入使用,先后开发建设了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及公共租赁住房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保障性住房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统一界面、数据联动共享,形成了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及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基础数据库。依托这一系统平台,各类保障性住房资格申请的受理、初审、复核、审核等工作均实现“线上办理、线上审核”,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便民服务水平。目前,该系统平台全面覆盖了全市52个街道办(乡镇政府)、9个城区(开发区)的住房保障部门及民政部门、市住房保障部门。
2、选房分配方面
目前公共租赁住房及经济适用住房依托选房分配系统,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选房”,轮候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端或PC端完成选房报名、随机抽房等业务办理。在系统前端,轮候户通过登录选房分配系统注册并实名认证后,可进行报名和选房,查阅相关业务凭证,全程无需到现场提交任何纸质材料;在系统后台,工作人员可以发布报名选房信息、核查选房入围名单以及实时掌握轮候户的注册、报名、签到、选房等情况。
3、退出保障方面
目前资格退出、转完全产权等退出保障业务均已实现了“线上办理、线上审核”。办事群众通过“南宁住建”、“绿城选房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可以办理退出保障业务,无须到现场提交任何纸质材料。
4、档案信息化方面
为规范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推进住房保障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整理各类保障性住房纸质档案,全面实现了全市历年各类保障性住房纸质档案电子化,在此基础上,还研发了保障住房档案管理系统,对住房保障档案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向现代电子档案管理的转变,为推进住房保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审核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住房保障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1、住房保证信息化系统的系统框架
住房保障系统的系统框架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框架应涵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受理、审核、审批、信息公开等功能模块,实现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分配以及保障对象的申请、核查、退出等过程的网上运行管理。住房保障系统框架如图1。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项目管理模块的设计
项目管理模块应满足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掌握保障性住房项目基本情况的需求,以实现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监管,模块内容应包括建设单位、项目情况、建设进度、保障房小区、房屋等管理功能。
2.2房源管理模块
房源管理的目的是对已经建设完成的保障性住房进行有效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房源管理模块的设计时,设计内容应包含保障性住房的详细信息、分配信息、租金信息等情况,以方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能根据保障对象的申请变更情况及时对保障性住房的房源实行合理的调配。
2.3保障对象管理模块
保障对象管理涉及到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公示、复核、退出、核查等多方面的工作。将保障对象通过信息化网络进行管理,不仅可以简化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保障申请的审核、退出等工作的繁琐步骤,还可以对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对象信用起到记录和审核的功能,以免出现将不符合申请要求的保障对象纳入住房保障系统的情况。
2.4统计分析模块
住房保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对保障对象和保障性房源进行及时有效的统计分析,以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相关领导在做政策决策或者保障房建设规划时能够有可靠的数据信息作为参考。
四、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定位自身需求、确定系统实现目标
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安全,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需求的问题。在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确实把握各类人群的需要,结合住房保障工作的业务特点,确定系统功能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2、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
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系统虽然能够有效地提升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增加了信息通过网络泄露的风险,工作人员要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以保障系统数据的机密性、可控性及安全性,保护系统的信息资源安全。
结束语
住房保障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实现“保证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环节,住房保障管理工作人员要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基于"互联网+"理念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平台建设与实践[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