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沈文森
盐城师范学院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从未懈怠过,一直大力发展,迄今为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在新时期以及“互联网+”战略提出背景下,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双创”战略的生命力,更是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应紧密配合,改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整体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加速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下,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教改的一个重要任务。针对此,已有大量学者提供了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1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就当前我国教育行业而言,缺乏时代性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很多院校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内容补充与更新,以至于很多同类型院校在内容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着雷同现象,这不仅会导致相关教育机构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无法对教学方向进行确定,同时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本身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很多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时代性代入其中,以至于整个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弹性,导致所培养出的专业人员在知识层面存在问题。
2新时期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的角度,探讨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当前,存在大量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慕课资源。引入慕课,采取翻转课堂,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然而,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课前在线观看视频并完成测试,但在现实中却常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视频只播不看、测试代答的现象。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一个专业是否将慕课引入程序设计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后做出抉择。虽然慕课资源已经广泛存在,但是探讨程序设计教学仍然有意义。慕课资源为程序设计的科任老师在设计教学资源时,提供了广泛的借鉴和参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必然会逐年提升。相比于程序设计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多的是挑战。网络上各种类的视频学习资源、案例和代码资源为学生完成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然而,学生在理解、消化、学习这些代码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系统配置、编译器版本、或者误操作等原因,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也为如何考核、引导学生在程序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构思、设计、创新提出了挑战。此外,创新和实践紧密相连。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各计算机类专业都包含类似于程序设计实践、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在这类实践环节的过程中,要完成调研、选题、构思、设计、实现、整理总结设计报告等步骤。
2.2以专业前沿为导向的创新视野拓展
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创新视野的拓展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领域。首先,通过大师讲坛、前沿讲座、企业参观走访和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整体概貌,了解技术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同时,关注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例如针对AlphaGO、滴滴顺风车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增强思辨能力,提升判断力和辨识力。其次,设置专门的国际研修模块,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交流。
通过设置国际课程,邀请国际一流高校的教师来授课。学生不仅通过全英文授课学习专业知识,也通过授课教师了解国外高校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设置国际研修模块,学生到国际一流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3个月左右的项目式科研训练。通过与国外师生的交流研讨,熟悉不同高校文化背景下的科研创新模式。学生参与企业一线的研发工作,了解面向社会需求的产品创新策略、技术创新方法和应用创新模式。
2.3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包括校内的移动创新中心和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学校内部建设的移动创新中心,需要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校企共同构建完成。移动创新中心的任务主要包括:(1)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层主要由企业人员和学校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以确保在移动创新中心在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对接时能及时地沟通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2)校企双方需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政府的政策和资金设备的支持,以确保移动创新中心的功能能顺利实施。(3)以移动创新中心为载体,鼓励学生在企业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项计算机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使得学生摆脱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4)参考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学校的特征,移动创新中心需制定日常管理制度,以确保移动创新中心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长期稳定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开展赖以生存的土壤。校外实习基地的主要任务包括:(1)定期承接教师和学生去企业学习实习,获得计算机的一线开发经验,同时也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实习基地授课,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承接企业的部分项目。学校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企业的部分项目开发,让学生带薪实习,这些都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4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在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都必须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而言,以课程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结合专业、大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要在课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大学生打好基础,以便于其后期的实践。
2.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需要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上级进行申请,批准学生能够定期前往实践区域进行实地操作,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所学习的计算机内容设定实践主题,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相关主题内容的创新实践工作,这样不仅可加深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日后的发展起到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
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在确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重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专业前沿为导向、以国际研修为依托,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能够提出并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34-39.
[2]蒋宗礼,姜守旭.聚焦基本定位系统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0-44.
[3]申纪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增刊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