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明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摘要:马鞍山北金矿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鞍山北一带,断裂构造及由其形成的蚀变破碎带控制着区内金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延伸,是区内金的导矿和容矿构造。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了马鞍山北金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了矿床的成因类型以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马鞍山北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找矿方向
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野马泉北岩体环形构造外缘与双沟山复向斜交汇处。区内泥盆纪雀儿山群安山岩及变安山岩少量分布在矿区北部。华力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多期次多阶段形成的石英脉纵横交错,方向各异,且严格受断裂和破碎带控制,是区内主要的含矿地质体,都不同程度含金。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依据断裂走向可分三组,第一组为EW向断裂,规模较大,走向115°~135°,倾角65°~72°;第二组为SN向断裂,规模不及前者,属于EW向断裂的次级羽状裂隙,走向7°~25°倾角为31°~84°;第三组为NEE~SWW向小断裂,规模最小。在断裂构造带及其附近破碎蚀变带发育,长40~160m,宽1~6m,走向30°~130°。破碎蚀变带内多见透镜状、豆荚状石英脉,具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化褐铁矿。
2、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出金矿体10条,呈脉状、扁豆状、枝状及梳状分布,矿体长40~160m,宽0.09—1.75m,品位一般在1.92g/t~95.2 g/t之间。矿体延伸不稳定,沿走向及倾向厚度变化较大,其膨胀、收缩、分枝、尖灭、复合现象频繁。矿体品位与厚度呈反比,即厚度大于1m以上者金品位较低,而厚度在20~40cm的石英脉含金量较高。矿体的产状与断裂破碎带方向一致,其中以近EW向的矿体为主,倾向为205°~225°,倾角为65°~72°;其次为近SN向的矿体,走向为7°~25°,倾角31°~84°。矿体及其附近主要蚀变矿化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等。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安山岩。
2.2 矿石特征
矿石结构为隐晶质胶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部分氧化为褐铁矿、孔雀石。这些矿物在矿石中均呈星散状分布,总含量低于3﹪。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要矿物为云母。石英为乳白色半透明状,并常为铁质分解物沿脉内的节理面渲染呈棕褐色,具晶洞及梳状构造。绢云母呈鳞片状分布于矿石中。
自然金:呈棱角次棱角块状、树枝状、港湾状稀疏分布于矿石中,低硬度,具延展性,粒径0.01m~0.2mm。
黄铁矿:以星散状立方体或致密块状集合体分布于矿石中,最大集合体直径0.6cm。
黄铜矿:呈不规则的粒状散布于矿石中,粒径小于0.4cm,含量较低,分布不均匀,并且部分氧化后形成的孔雀石沿脉内节理面分布。
褐铁矿:隐晶状,常见沿黄铁矿边缘或粒内交代。
2.3 矿石类型和品级
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种类,矿区矿石为石英脉型金矿石。依据金矿勘查规范,以Au≥0.8g/t作为圈矿的边界品位,以Au≥2.5g/t作为圈矿的工业品位,将矿区矿石工业品级划分为低品位金矿石和工业品位金矿石。低品位矿石平均品位在1.92g/t~2.39 g/t之间,工业品位矿石平均品位在2.67 g/t ~95.2 g/t之间。其中Au4、Au8号矿体为低品位矿体,Au1、Au2、Au3、Au5、Au6、Au7、Au9、Au10号矿体为工业品位矿体。
2.4 围岩蚀变
矿区大部分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其次为安山岩。由于围岩成分不同,与矿脉接触时所产生的蚀变作用也有所差异。(1)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做为含金石英脉的围岩时,在接触带上产生明显的绢云母化、硅化、青磐岩化及围岩的强烈褪色现象,当这些蚀变作用强烈、褪色现象显著时,金的品位相对就高,反之品位较低。(2)安山岩被含金石英脉穿切时,则发生明显的青盘岩化、碳酸岩化及绢云母化,并且有黄铁矿出现。这些蚀变带一般呈条带状沿矿脉方向分布,范围较小,对金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2.5 矿床成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备活化和运用矿致热液的地质条件。富含Au、SiO2矿致热液沿断裂构造带贯入,形成多期次多阶段的含金石英脉,根据矿石矿物的共生组合,多系中温矿物,且石英具梳状构造,而围岩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也多系中温产物,因此推断该矿床的成因属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矿区成矿模式见图1。
3、找矿标志
(1)含金石英脉多数直接出露于地表,这是区内找寻金矿的最直接标志。矿脉特征为乳白色,半透明,具晶洞及梳状构造,并常为铁质分解物沿脉内节理面渲染呈浅棕褐色。(2)含金石英脉多数产于华力西中期花岗闪长岩及泥盆系雀儿山群安山岩中,所以花岗闪长岩及安山岩出露的地区是寻找金的基础性标志。(3)华力西中期花岗闪长岩与泥盆系雀儿山群接触带以及区内发育的断裂、破碎蚀变带是该区找金的构造标志。(4)硅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是围岩蚀变标志。当这些蚀变作用强烈时,通常都可以找到富矿。(5)岩石的褪色现象是靠近矿脉产出的标志之一,由于热液蚀变而产生的硅化作用,使矿脉及其附近围岩褪色变白,其褪色程度越靠近矿脉越强。(6)金常与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赤褐铁矿等矿物伴生出现,根据其矿化强度可作为矿石中金含量贫富的参考标志。
结论: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成矿机制及找矿标志的总结分析,认为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是矿体运移和富集的地质空间,而后期热液作用形成的石英脉是主要的容矿岩石,结合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特征,能很好的指示区内找矿方向和目标,为区内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玮霞,周树明.甘肃省马鞍山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甘肃科技,2016. 32(8):31—32.
[2]甘肃省地质局.1:25万红宝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2002—2004.
[3]甘肃省地质局.甘肃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4—48.
[4]甘肃省地质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7—30.
[5]张新虎,刘建宏,梁明宏,等.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6]张新虎,刘建宏,赵延庆.甘肃省成矿区(带)研究 [J] .甘肃地质,2008. 17(2):1—8.
[7]范国琳.甘肃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J] .西北地质,1990(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