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兰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新世纪以来,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坚持农为国本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农”工作方略,着力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农民富足。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的推进剂,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和方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着力补齐农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短板,通过水电房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为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转型做好有力的支撑。在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应当加快转型创新步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提升农村各类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农村领域有效投资,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产业,市场体系。
一、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的转型方向
农业经济是农村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只有打牢了产业经济基础,才能推动农村事业行稳致远。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业经济也在稳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一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农业和工业生产一样,都需要有先进的科技助力,而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互联网和信息革命,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工厂化农业中加入更多了智能控制、大数据分析、信息共享等数字化模块,让农业更加精准、高效。二是生态循环农业成为主流,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现代农业必须把绿色循环和生态修复和提升作为前提条件,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从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和无节制开垦等破坏生态的生产转向了循环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家肥、有机肥替代、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秸秆回收作饲草加工、农村水生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多措并举,共同推动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三是集约化产业化成为主流。农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就必须从个体的小农户经营体制中解放出来,以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为主流,单个农户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和主体有效衔接,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二者之间的利益联结,实现农村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农村资本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高质高效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
一是农村人力资源红利下迁风险较大,在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村适龄高素质人才大量的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突出。同时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队伍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二是单位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1]。农业合作经济处在初级阶段,各类农业科技要素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率相对较低,农业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不够,很多地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三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一些较为先进的智慧农业项目并没有辐射周边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质的改变,带动农业产能和产业质量的有效提升。农业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
三、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建议
(一)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发展了思路,围绕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领域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挥制度性优势,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2]。首先要做好农业经济的“十四五”规划,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瞄准问题加强乡村建设,其次要把粮食安全放在抓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当地的优势特色产建立产业集群。最后是要着力搭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有效覆盖,从种、产、销、流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建立全面有效的经营体系和机制,确保农业产业链各节点都能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实现有序流转,实现产业价值增值。在生产环节优化农业生产的奖补机制,优先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能扩大和改进项目进行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入先进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中去。
(二)强化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体系构建措施
在产业发展环节,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导向,通过打造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园、依托招商引资项目来提振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以此来改变小农经济的固有弊端,以更加雄厚的实力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市场,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经营实力,以组织化生产带动个体农户实现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市场体系构建中,应当加强农业地域品牌建设,利用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国家级的品牌认定标准平台,打造具有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农业市场品牌,从而确保农业市场的稳定性,形成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价值链持续稳固[3]。多方拓展农产品的流通贸易渠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循环,让农产品在品牌的基础上实现多渠道分销,多层次经营,从终端来推动生产源头的提质增效。
(三)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在建设,核心在人才。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多元化方式来促进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为主要方向的乡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的交通、电力、水利、网络设施的水平,率先满足发展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硬件设施需求,而后再加强农村供气、垃圾、污水、厕所、公共文化设施等生活水平改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生产和生活齐抓共管,协同进步[4]。按照中央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有关意见,对农村经营类、科技类、管理类人才分类实施振兴计划,做到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大高素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者的培训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让更多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培养更多的田秀才、土博士,助力农业一线的发展。充实农经管理队伍,健全其晋升和保障机制,激发其干事创业积极性,形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奋斗的强大人才资源合力。
四、结束语
在新农业建设背景下,通过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的保障,增强农民素质水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费文美.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19,33(05):89.
[2]贾彦忠,王怡晴.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J].中国农业会计,2019(08):18—19.
[3]袁秀玲.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9,39(4):166-167.
[4]俞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2):75-76.
作者简介:韩俊兰(2000.0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农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