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7期   作者:王辉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此过程中,要想保证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
        王辉
        天津中基睿创工程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   30039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在此过程中,要想保证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就需要明确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其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排涝以及雨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多数城市在经历大雨或者是暴雨之后,经常出现路面积水严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涝灾,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展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最终城市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原则
        1.1问题与目标导向原则
        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建设设计目标,将其中的水系统分为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以及水生态系统等,确定各个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展开划分,这种方式能够对整个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展开梳理,明确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以及次要工作,进而保证最终的建设设计质量。
        1.2区域整体达标原则
        我国相关规定中表明,在区域雨水排放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其中的排放总量,避免出现超标排放的现象。各个城市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中的雨水分布情况展开合理划分,在此过程中将总流量控制率作为其中的控制指标,在流域以及排水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能展开相互调节。
        1.3生态优先原则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原则,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足够尊重,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展开全面保护,保证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这种方式能够对生态环境展开有效保护以及修复,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最终实现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多重目标建设。
        1.4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原则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涉及的领域以及技术种类较多,因此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多,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展开资产管理。其中主要包括投资设计、融资管理、施工管理、验收评估以及经营维护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益展开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展开成本评估。避免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出现资金浪费以及资金使用不合理等情况,提升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2.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之中的雨水排水等因素,应当综合节约资源以及水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相关部门已明确颁布了有关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标准与指南,对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基本原则,从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安全统筹等几个角度出发。海绵城市的内涵之中更加融合了低影响开发的思路,不断推行低影响开发过程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同时,在习近平关于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会议之中,总结了应当优先考虑更多借助自然力量进行排水的要求,构建基于自然环境的海绵城市。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相关建设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水循环等发展确保城市生态健康发展。
        2.2绿色生态城区划分
        与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相比,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功能更加清晰,并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绿色建设等多方面功能作用。

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合理的控制工业用地面积,通过合理用地控制,提升居民及公共用地比例,以改变城市建设的整体绿色生态分区。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过程中,针对海绵城市规划应进一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加强绿色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绿色生态城区功能,发挥土地功能,建立良好的海绵城市。
        2.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优化
        当前阶段,城市雨洪管理各项技术应当与低影响开发思路之间相结合,相对于常规城市建设,创新理念之中更多倾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彼此融合与协调,确保可以达到开发区域之中的水体资源以及水系统的平衡,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用水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的保持自然水体的循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城市雨水流经问题提供多种处理办法:包括下垫面流经形成之后,可以利用规划管网的方式排出,这属于末端治理的重要方式。
        2.4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建设
        (1)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采用路面砖组合衔接方式进行铺装,并在实际操作中,对砖材料之间保留缝隙,同时在缝隙之中填充陶粒、小石子等填充物。在此铺装结构中,路面材料透水性较差,主要依靠的是缝隙填充透水方式完成渗透功能的发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面包砖铺装以及植草砖铺装几种形式。
        (2)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此类型的铺装工艺中,下垫面材料属于完整的块结构,因此,无法形成缝隙渗透,为此,就需要铺装材料自身具有渗透能力。本材料具有孔隙通道,并能够在雨水降落之后顺着空隙完成渗透。没有降水的情况下,空隙也能够成为空气与土壤之间的通道,提高透水性。除此之外,还有自透水性与缝隙透水结合的铺装工艺,就是对两种材料相结合,达到透水功能需要。
        2.5生态规划及建设技术应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生物滞留工艺需要设置生物滞留池或者是下凹式绿地等区域,这些功能区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道路两侧绿化带或者是街边的绿地范围内。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流经一般将利用道路两侧位置的孔口道牙等位置渗入到生物滞留池当中。雨水口为此可以设计在生物滞留池之中,且高程应当高于池面。
        生物滞留池下凹深度通常应当达到100mm~300mm范围,地表上需要种植各类植物。在城市道路绿化区域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机构与坡向,优选拥有良好自然集水能力的区域作为自然生物滞留区。设置在城市雨水管道末端的生态湿地能够促使流经雨水经滞留以及消减后再汇入城市水环境。生态湿地实际面积将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决定。生态湿地实际位置需要充分结合雨水管道规划以及区域范围内的水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确定。结合城市建设相关原则,规划策略需要能够充分体现本地特色,并形成本土适应性以及技术性。在实际建设中应当选择适宜技术内容。在已经确定城区适宜建设海绵城市前提条件下,需要根据地块、街坊以及城区等的差异性,选择不同应用层次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而在具体规划流程上,首先应当对区域范围内的场地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包括对地形、排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其次,针对城市区域之中的雨水排水等进行分析。再次,对前述中流域情况进行规划。最后,确定各项数据指标,控制好场地内向场外的流经雨水以及污水情况。

        三、总结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海绵城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在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城市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海绵城市,确定科学海绵城市规划思路,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蓄水、储水以及排水功能,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污染情况的发生,保证城市水资源环境安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鹏飞,张其成,胡东起,陈星,朱立琴.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法定化思路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6,06:27-31+38.
        [2]谢建英.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43.
        [3]高大鹏.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解析[J].科技展望,2016,14:42.
        [4]何常清.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若干关系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5,08: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