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的IT类成长型卓越人才质量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7期   作者:王国俊 陈传敬 王立进
[导读]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真实的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技术能力,对推进卓越人才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创新
        王国俊 陈传敬 王立进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摘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真实的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技术能力,对推进卓越人才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我国的卓越工程人才教育仍在探索中,也存在着困境,迫切需要通过项目驱动,解决学生实战经验不足、不能达到直接参与企业工作的要求、缺乏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项目驱动;卓越人才;人才质量提升
        1 内涵概述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国家重大改革举措,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它是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希望通过借鉴国外先进高等工程教育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模式探索,究底是研究人才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界定卓越人才质量的标准。卓越人才质量标准应是培养能在专业相关高端区域胜任岗位工作,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水平,获得分析处理信息能力,成为具备国际化视野、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而计划实施的关键是校企的深度合作,项目驱动模式教学则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2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国制造2025》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鲁教职字﹝2017﹞6号)等文件一再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新需求,旨在加强培养创新技术型杰出人才,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但卓越人才需求典型的“T型”、复合型特征,学校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存在诸多困难。
        ①应进一步界定卓越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内容。并与学校现有系统机制进行有机整合,减少浪费,引入大数据分析,便于开展研究形成反馈整改机制。
        ②统筹安排项目课程。研究学情,配比项目工作量,避免工作量过大造成的情绪抵触。同时也要给予压力,企业化执行,安排固定周会,统筹解决问题,提升职业素养。
        ③奖惩机制。项目驱动式的学生绩效考核需要合理化、数据化,制度要分明且有章可循,优者赏劣者罚。
        ④师资力量的限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难题的高层次人才往往被企业高薪聘走,学校原有教师必须实现快速的转型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
        ⑤教学设施限制。智能制造信息化应用场景是复杂的,如一个自动化生产线往往千万级别的投入,并且可提供的资源还有限。
        ⑥行业发展太快,人才培养转型难度大。时代赋予信息技术太多的期望,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学校相对封装,人员流动相对较少,教师各种培训中艰难前行。
        ⑦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要求较高。龙头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要求往往是硕士以上,要求综合素质较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在企业运维岗位,学生的期望值有距离。
        3 人才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3.1 研究相关政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国制造2025》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鲁教职字﹝2017﹞6号)等文件一再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新需求,旨在加强培养创新技术型杰出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照规划教育部也制定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3.2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建设与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国家“双高计划”同步实施,并不断实践、总结规律,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才培养定位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装备制造产业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之一,新的岗位任职标准具有“信息技能+装备技能+创新协作”的融合特征,其中,岗位技能标准紧贴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并逐步领先。单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亟需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运营技术深度融合,培养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3 完善卓越人才选拔组织方式和保障机制
        成立由企业专家、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卓越人才领导小组,在新生入校军训结束后开展卓越人才选拔,完成卓越班级组建。选拔原则注重学生IT类综合能力、职业适应性、实践动手等能力,提前完成学生向工程师的角色转换。
        3.4 对标企业用人需求,安排行业先进的项目化课程,制定多元协同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完全遵循企业用人需求,目标就是学生入职就能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将企业真实项目植入教学,所有实践型课程都采用项目化课程,让学生从项目的调研、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等项目全过程参与。
        3.5 推行学生助教方式,开展第二课堂,以讲促练,翻转课堂
        把学生助教融入到实训课程中,代替或辅助教师完成部分课堂内容的实施。利用课余时间,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开展专业技能综合培训和实践训练的第二课堂,培训课程呈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3.6 依托专业工作室,带领学生承接社会横向科研项目
        以工作室企业化运营为目标,设定岗位人才需求,“招聘”符合岗位需求的学生入职,并为学生提供职场化培训、实战经历,营造“工程师—教师—学生”互动式学习氛围,形成“学生带学生,学生协助教师”的协同创新机制。
        3.7 建立成果导向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项目加分制度
        创新实施成果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项目实战的学生奖励课外学分或加分。完善卓越人才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强化职业素养意识,把职业发展规划带入日常生活中,不断厘清学生在工程师生涯的就业选择,如图1所示:
        

        4 结语
        卓越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发展必然趋势。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可以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实现高质量工程人才的教育,是目前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主要关注的方向。因此,讨论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研究,意义重大。但目前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中,广泛存在着“虚拟项目、技术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应试教育思想沉重”等问题,导致卓越人才培养收效甚微,无法完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而且现行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各有成效,但依然难以完全解决目前高校面临的困境。因此,从企业人才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无缝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的项目驱动成长型卓越人才质量提升的思路与对策,对人才培养整个流程上进行重构与再造,制定对标企业、行业先进的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卓越工程人才质量提升,是一种合理而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康福伟.项目驱动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0):46-48.
        [2]赵建洋.创新驱动下计算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8(04).
        [3]王海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高校论坛,2019(04):10-11.
        [4]李鹏飞.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合作项目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09):28-32.
        [5]朱斐.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