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1 彭宇丹2 吴湘鹏3
1.2.成都银杏酒店酒店管理学院 611743 3.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也需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并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和创新发展路径。目前我国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的国际化处于初级阶段,需对体育国际化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通过查阅国内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相关的研究,以及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之下,新办民办高校体育学科须着重考量国际化教育与学科良性发展的结合点,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寻求其深层次定位与突破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 新建;民办高校; 深层定位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发展,决定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道路。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选择[1]。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因其学科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所以内涵建设需要依托学科建设进行,体现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2013 年,国际大学协会(IAU)对 115 个国家,745个教育机构展开了调研,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球化趋势、区域性观点》中指出,87% 的高等教育组织在他们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提到了“教育国际化”问题,此外 78% 的组织机构在最近的三年中强化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2]。国际化教育不单只是中国教育关注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多国为了提升国内教育水准,通过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国家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为加快国家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国家战略政策上将“国家化”纳入高等教育机制的内部平台,依托国际化教育的各种科学教育活动,其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得以丰富,教育学科手段得以完全,人才队伍建设得以完善。在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以国家高度定位的国际化为平台,吸取国家化教育的充足养分,适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通过国际性课程、跨国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区域性或全球性教育学术组织等,推动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概况
1国际知名高校国际化发展脉络与演进
2015 年,国务院颁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鼓励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确定教育改革任务,要提高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协作创新,打造出较好的国际一流教学科研环境,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进“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策略。2017-01,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执行了这一精神,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列入大学的办学宗旨,为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以往的高校教育国际化建设来看,通常是学校组织召开国际会议,招聘外教教师,聘请外教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宣传提高学术会议提高知名度,打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提升民办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与规模。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一项对于高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其中包含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3]。建立与国内外高校的课程合作,达到实现民办高校体育学科的国家化提升,从而为学校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为了帮助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的建设开辟道路,我们需要在国际化教育土壤中吸收体育学科建设的养分,分析新建民办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结合未来局势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得出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的深层定位与突破路径。科研的国际合作是指本校的教师与国外的大学学者一起合作申请国际科研课题,力争获得国际化资金的支持、获得丰富的国际学术前沿资料,为最终形成科研成果的发表及应用共同做出努力。为了解学校的科研国际合作情况,做了如下调查。结果见表 1:
2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教育历史回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国际化标准,同时也提出了各自相应程度的要求趋势。新建民办高校的教学在不同的程度上依附于国家化教育中,是国家化教育下的衍生物,同时也相应的需要对此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自身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与师生之间的发展,其中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在此中衍生,形成一个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生存空间。应对这种情况的发展趋势,新建民办高校依托于国家与国际教育环境的平台,积极创新本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建设,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体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两不误,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基于此点,民办高校的视野与思维仍然停留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之中,因而须拓宽到国家化的视野,从多层次,多方位,高标准地吸收与借鉴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模式和经验,有序地进行本校的体育学科发展建设。
二 、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动态与困局
1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动态
国际化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出国留学、访问进修、合作研究(2)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通过优秀教师的输出与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眼光的体育人才,搭建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达到与国际化的教育平台接轨,完成民办高校的课程改革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体育学科应勇于投入国际化教育的激流之中,力争在一些优秀学科中吸取养分,理性的分析国际、国内与学校的情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着外界教育环境的变化,以不断的学习力和顽强的适应性投向国际交流的舞台,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此方面,高校体育学科需在原有学科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学科,进而形成国际化竞争力,在国内外教育资源市场中占得先机。
2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困局
由表3图可知,在国际化发展教育之下,我国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涉及体育课程各个方面,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业余训练等对学生综合要求的提炼,而体育教学仅仅是围绕课堂教学,并不涉及课外体育活动,因而,两者并不处于同一范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目标的上位概念,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就具体内容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体育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特指运动技能)与体能目标(这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指标),两者在内涵、本质、表述上皆有差异。另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专家学者依据学科特点而研制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基于基层体育教师而设计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基本特性的高度凝练,超越了体育课堂教学所能承载的范畴。因而,基层体育教师在面对层次较高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往往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上更是无从下手,可能直接强行套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3 个方面内容,导致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贴标签”现象。
表3 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方向
三 、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定位与路径研究
1 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的定位
在国际化教育发展的热潮中,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需要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发展并日渐充实,必然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清晰的定位。(1)区分办学性质,实现公办民办国国际化定位(2)分类学科专业,厘清民办公办国际化方向(3)注重学科特色,做好体育学科国际化教育规划。
(1)区分办学性质,实现公办民办国国际化定位
相较于公办高校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具有办学性质和主体的差异性,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充满着特殊的趋向和困境。竞技体育,学历培养,专业课程,赛事交流,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既是一种学科层次的嫁接,更是一种竞技文化的体现和交流的媒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研究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本校和学科实际,结合人才培养和项目特色,打破制度瓶颈和政策制约,突出民办高校办学思路和政策优势,规划制定符合各民办学校特色的体育学科国际化战略,增强办学优势和行业竞争力。
(2)分类学科专业,厘清民办公办国际化方向
体育学科国际化必须要主动顺应教育的国际化,当前, 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全球化、国际化。高等学校要培养出明晰国际经济, 明晰国际形式的体育人才。加快体育学科国际化必须要使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走出国门, 根据学校的条件加强国际交流, 加强与各国高校间合作与交流。教师和学生要树立国际化的视野,加强自身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为适应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要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平台,而体育学科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学科必须要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开辟体育与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3)注重学科特色,做好体育学科国际化教育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体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和学科属性,涵盖了教育学门类和生物学特性,体育运动也具有身体表现和艺术展示的独特魅力,本身具有天然国际化认可和共性接纳的项目特征。体育学科的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培养国际化的体育人才,但还没形成完善的培养模式,处于国际化体育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而当前国际化的体育人才稀缺,需要以培养国际化的体育人才为切入点,引领体高校育学科国际化的科学发展。
2 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为高校教师要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不断开阔国际化视野,积极学习各国文化,加强与不同国家的高校交流,加强高校教师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1)立足民办高校和体育学科实际,充分进行体育学科国际化论证和规划
政府应鼓励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完善相关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率,充分运用灵活多变的短期培训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建设。建立以国家教育部政策为引领,各高校针对本校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机制。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理论和方法;加大科研力度的投入,为教师提高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打破学校和专业的壁垒,创建一个跨校、跨专业的教师交流协作平台,跨校交流可以避免学术近亲,促进创新理论的型形成,跨专业的协作可以拓宽研究视野,打破专业局限性,构建复合型创新理念。
要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就必须要有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师资队伍。高校国际化体育人才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是转换原有的骨干教师的思维,开拓其国际化视野,努力促成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他国先进经验,促进本土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高校要对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的国际化同样会对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有重要的作用。促进骨干教师“走出去”,不但可以提高其自身英语水平,而且可以拓展研究视野,最主要还可以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与理念,来弥补国内同方向教学的不足之处。而且能使骨干教师已有的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与国外先进理念融合,探索出适合中国本土并且与国外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与培养国际体育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2)结合民办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尝试国际化专业及课程合作
目前我国许多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是与实际脱节的课程太多,而确实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许多学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针、教学方法的时候,奉行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原则,而很少考虑受教育主体学生的需求,这些都是计划管理体制在办学思想和理念上留下的后遗症。要提高体育学科教学的国际化程度,必须在课程结构上做一定的改革,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体育学科的课程国际化的改进余地很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课程的国际化(1)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和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理论与成果。如国外专业领域研究发展概况等。(2) 开发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如国际竞争、区域体育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体育旅游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应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并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记入学分。(3)选用和引进可行的国外原版教材,吸引外国体育领域专家、学者来讲学。(4) 加强外语教学,开设用外语进行教学的体育专业课程等。
(3)利用体育学科的运动项目及竞赛特性,加大国家化体育赛事参与和交往
国际大赛的经验表明,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对提高和保持竞技水平和竞技能力非常重要,因而参加国际赛事本身可以使队伍在积累大赛经验的同时保持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赛事了解项目的发展趋势等;另外,与境外高校以赛事为媒介的互访交流过程,可实现拓展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学术方面的视野,吸取对方科技、文化优势以及增进友谊等方面的功能。
高校应根据国情与政策指引,依然以成熟的运动项目为纽带,有关决策部门制定运动队走向国际的发展总体规划,设计和指导职能板块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原则,协调职能板块的工作,推进教育、训练流程优化,协商解决体教系统之间的问题,解决“一条龙"培养模式中诸如大中小学链接环节不完整的问题等。朝着将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依据体育和教育系统自身拥有资源和系统功能的特点以及竞赛训练的现实需要,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对训练比赛经费、教练员培训和输入、比赛相关事宜、体育系统渠道的融合、运动员选材、学生运动员的日常教育等具体问题进行解决。
(4)利用体育学科平台,加大国际化文化融合
以体育旅游、健美操、篮球等赛事为媒介,与澳门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境外高校尝试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促进双方在体育、科研、科技信息、图书资料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包括运动队、教练员、教师、管理者和访问学者等的互访计划,并联合研究有关运动科学、运动工程、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体育等领域的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润梅,娄淑琴.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建设[J].大学教育,2014(1).
[2]AintzaneDoiz,DavidLasagabasterandJuanSierra.Globalisation,internationalisation,multilingualismandlinguistic strainsinhighereducation[J].StudiesinHigher Education,2013(38):1407-1421.
[3] 彭志军,梁莉,成永红.以国际化建设为契机,推进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
[4] 樊凯袁. 试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成因及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刘桂云,姚本先.论科技创新与高校学科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6] 邵洋洋.当代大学发展的国际化教育战略[J].黄山学院学报,2011(12).[5] 倪亚红,王俊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2).
[7] 于歌,孙丽莎,阎军.应用型高校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9).
[8] 吴赟.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给予学科建设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6(2).
[9] 李宝贵.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变化趋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0] 罗英姿,李芹,韩季琴.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课题名称:新建民办高校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深层定位与突破路径研究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杨成(男;1974—),教授,硕士,西南石油大学、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与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
吴湘鹏(男;1995-),硕士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篮球排球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与训练;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