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7期   作者:张国徽
[导读]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
        张国徽
        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入手,探索科技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驱动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双中高”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确定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很强,是保持“双中高”即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行动指南。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动选择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模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十分明显:我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跟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近些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或国内“海淘”形式的跨境购买金额迅猛增长。海外购买力旺盛,说明国内需求空间巨大。拉回海外消费,需要国内产品来一场“品质革命”,跟上消费升级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破除体制障碍,降低企业成本,推动适应新需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后者侧重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宏观调控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给管理;既需要总量调控,又需要结构调控;既需要短期调控,又需要中长期改革。如果市场充分有效,需求刺激也能推动结构优化。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需求政策的经济拉动作用有时并不明显,还可能加剧结构矛盾,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状况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质属性,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1.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2.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束缚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从国际经验看,每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大幅提升;供给侧一旦出现革命性创新,市场需求就会排浪式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经济发展切换到依靠内生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驱动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建议
        由于新疆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低、创新型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效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性低、创新路径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积极开发创新型人才、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适当减少政府对传统企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将重心放在基础研究和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市场高效、有序运行。形成政府和市场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科技资源配置的重心放在传统优势产业上。将科技资源重点放在具有资源禀赋的、前后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上,可以发挥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一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目前,我国的优势传统产业是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但是,我国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水平不对等,应根据三大产业各自特点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优势资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相对较少,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资源投入结构,增强科技人员利用率。农产品加工业应减少单纯的技术引进,增加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
        (二)开发科技创新人才
        由于传统企业缺乏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科研环境、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过于僵化等原因,导致我国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传统企业无法留住人才。因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连续性、针对性的过程。其一,加强对人才的科技知识教育、科技研发能力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更新、创新技能提升等与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相关的教育,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其二,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将科技知识融入实践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知识考核为综合素质考核,使考试类型更多地向考核创新能力方面倾斜。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科研环境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其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其二,在企业内部营造舒适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美国就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中心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大量的科技人才。其三,打破旧的人才任用制度,鼓励人才破格录取,开阔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优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激励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一,为科技人才提供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培养他们对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其二,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公平竞争环境,合理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和晋升机制。其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使其能够反映出技术人员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由于科技基础设施不足且现有设施没有被充分利用,平台服务内容和投资主体过于单一、服务水平低、内部机制运行效率低,导致科技创新服务效率低下。因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该积极构建科技政策服务平台、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构建区域科技政策服务平台。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制定科学数据共享法及一系列配套法保障实施,涵盖数据的使用、管理、保密等方面,明确数据供给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制定惩罚条款,切实保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一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规模大、周期长、专用性高,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与高校结盟,高校拥有大量先进的硬软件设施,加上我国高校众多,如果能利用好这一资源,必然能成为一种优势。二是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和共享度。整合同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有市场潜力的小规模平台融入到大规模平台中去形成分产业、分区域的资源共享模式;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网上科技信息检索平台和咨询系统,为企业提供及时快捷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构建区域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一是扩展服务内容。在信息发布和检索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交易服务、科技项目引进、科技项目招标、人才的开发与交流、风险投资服务、科技资产评估等服务;重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提供价值评估、市场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果转化手续办理等服务。二是促进中介服务平台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服务平台体系;同时改变投资结构,变政府投资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民间资金和外资共同筹资。
        (四)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
        新疆产学研的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三大主体间缺乏有效连接,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而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力,学校、科研机构可以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促进产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延伸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的长度、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三方机构的协调与监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尽可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条件。延伸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的长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衔接。其一,加大传统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其二,基于科研院所建立生产力推广中心、工程中心,实现企业化经营。其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壮大科研队伍,返聘退休的技术人员,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使得主体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节约创新成本。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将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有机结合。在内部动力机制上,三大主体应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在外部动力机制上,政府支持是驱使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政府的支持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政府应更加重视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企业的R&D机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协同创新平台的资金支持。设立基金,实现政府研发投入和开放性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完善各类资金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对实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对国家专项计划、重点项目实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一批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学研示范项目,带动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五)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
        我区在培育对象和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上不合理以及没有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创新中,导致传统企业向战略型新兴产业转化程度低。因此,合理选择重点培育对象、选对创新的技术方向、实施传统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选择重点培育对象。在传统产业现有优势和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将那些更容易实现技术延伸和更容易在产业链、价值链、生产方式、资源组合方式上与战略型新兴产业融合的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如传统装备制造业易于向智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效节能产业升级,汽车能源及传统汽车行业易于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选对创新的技术方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价值检验体系。其二,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合作,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对技术的预测准确率高,可以帮助传统企业更加准确把握市场方向。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其一,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利用技术改造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出更多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品。其二,传统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环境污染小的新能源燃料,研发可降解、无害的绿色材料,用无污染的轻工业材料逐渐取代重工业材料。
        三、结语
        在新疆工业加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来说,需要通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使有限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通过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为传统企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创新的系统失灵,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传统企业实现更高的生产力;通过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使传统企业通过绿色化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长足发展空间。只有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人才、技术、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创新意识,才能成功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佐军.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J]. 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015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张国徽(1978.12--),性别:男,籍贯:河南省鲁山人,学历:本科,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现有职称: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战略、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单位及邮编: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张国徽
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入手,探索科技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驱动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双中高”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确定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很强,是保持“双中高”即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行动指南。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动选择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模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十分明显:我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跟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近些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或国内“海淘”形式的跨境购买金额迅猛增长。海外购买力旺盛,说明国内需求空间巨大。拉回海外消费,需要国内产品来一场“品质革命”,跟上消费升级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破除体制障碍,降低企业成本,推动适应新需求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后者侧重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宏观调控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给管理;既需要总量调控,又需要结构调控;既需要短期调控,又需要中长期改革。如果市场充分有效,需求刺激也能推动结构优化。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需求政策的经济拉动作用有时并不明显,还可能加剧结构矛盾,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市场取向的综合创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状况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质属性,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1.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许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2.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僵化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束缚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从国际经验看,每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大幅提升;供给侧一旦出现革命性创新,市场需求就会排浪式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经济发展切换到依靠内生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驱动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建议
        由于新疆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低、创新型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效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性低、创新路径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积极开发创新型人才、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适当减少政府对传统企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将重心放在基础研究和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市场高效、有序运行。形成政府和市场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科技资源配置的重心放在传统优势产业上。将科技资源重点放在具有资源禀赋的、前后关联性强的优势产业上,可以发挥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一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目前,我国的优势传统产业是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但是,我国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水平不对等,应根据三大产业各自特点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优势资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相对较少,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资源投入结构,增强科技人员利用率。农产品加工业应减少单纯的技术引进,增加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
        (二)开发科技创新人才
        由于传统企业缺乏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科研环境、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过于僵化等原因,导致我国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传统企业无法留住人才。因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连续性、针对性的过程。其一,加强对人才的科技知识教育、科技研发能力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更新、创新技能提升等与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相关的教育,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其二,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将科技知识融入实践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知识考核为综合素质考核,使考试类型更多地向考核创新能力方面倾斜。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科研环境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其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其二,在企业内部营造舒适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美国就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技术中心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大量的科技人才。其三,打破旧的人才任用制度,鼓励人才破格录取,开阔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吸引优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激励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一,为科技人才提供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培养他们对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其二,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公平竞争环境,合理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和晋升机制。其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使其能够反映出技术人员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由于科技基础设施不足且现有设施没有被充分利用,平台服务内容和投资主体过于单一、服务水平低、内部机制运行效率低,导致科技创新服务效率低下。因此,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该积极构建科技政策服务平台、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构建区域科技政策服务平台。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制定科学数据共享法及一系列配套法保障实施,涵盖数据的使用、管理、保密等方面,明确数据供给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制定惩罚条款,切实保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一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规模大、周期长、专用性高,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与高校结盟,高校拥有大量先进的硬软件设施,加上我国高校众多,如果能利用好这一资源,必然能成为一种优势。二是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和共享度。整合同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有市场潜力的小规模平台融入到大规模平台中去形成分产业、分区域的资源共享模式;构建一个方便、快捷的网上科技信息检索平台和咨询系统,为企业提供及时快捷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构建区域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一是扩展服务内容。在信息发布和检索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交易服务、科技项目引进、科技项目招标、人才的开发与交流、风险投资服务、科技资产评估等服务;重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提供价值评估、市场可行性分析以及成果转化手续办理等服务。二是促进中介服务平台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服务平台体系;同时改变投资结构,变政府投资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民间资金和外资共同筹资。
        (四)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
        新疆产学研的合作管理机制不完善,三大主体间缺乏有效连接,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而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力,学校、科研机构可以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促进产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延伸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的长度、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三方机构的协调与监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尽可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条件。延伸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的长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衔接。其一,加大传统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其二,基于科研院所建立生产力推广中心、工程中心,实现企业化经营。其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壮大科研队伍,返聘退休的技术人员,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使得主体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节约创新成本。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将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有机结合。在内部动力机制上,三大主体应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在外部动力机制上,政府支持是驱使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因素,政府的支持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政府应更加重视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企业的R&D机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协同创新平台的资金支持。设立基金,实现政府研发投入和开放性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完善各类资金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对实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对国家专项计划、重点项目实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一批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学研示范项目,带动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五)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
        我区在培育对象和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上不合理以及没有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创新中,导致传统企业向战略型新兴产业转化程度低。因此,合理选择重点培育对象、选对创新的技术方向、实施传统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选择重点培育对象。在传统产业现有优势和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将那些更容易实现技术延伸和更容易在产业链、价值链、生产方式、资源组合方式上与战略型新兴产业融合的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如传统装备制造业易于向智能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高效节能产业升级,汽车能源及传统汽车行业易于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选对创新的技术方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价值检验体系。其二,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合作,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对技术的预测准确率高,可以帮助传统企业更加准确把握市场方向。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其一,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利用技术改造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出更多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品。其二,传统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环境污染小的新能源燃料,研发可降解、无害的绿色材料,用无污染的轻工业材料逐渐取代重工业材料。
        三、结语
        在新疆工业加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来说,需要通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使有限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通过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为传统企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创新的系统失灵,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传统企业实现更高的生产力;通过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使传统企业通过绿色化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长足发展空间。只有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考虑人才、技术、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创新意识,才能成功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佐军.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J]. 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015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张国徽(1978.12--),性别:男,籍贯:河南省鲁山人,学历:本科,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现有职称: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战略、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单位及邮编: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