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薛海峰 强泽
陕西长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陕西宝鸡 721400
摘要:新世纪来,我国的煤化工行业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工厂尾气排放出的酸性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生活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我公司对以前的克劳斯硫回收工艺尾气进行了氨法脱硫二次处理,从而让排放量达到国家新的标准。
关键词:硫回收 氨法脱硫 氨逃逸 硫酸铵
引言
我公司采用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工艺,经过技术论证与改进,将硫回收车间的含硫尾气送入脱硫都吸收塔中,与来自动力工段的的液氨进行反应,吸收其中的 SO2 ,最终转化为硫酸铵。硫回收的尾气不直接通过烟囱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氨法脱硫的特点是高效吸收、耗能低、反应速率快、吸收剂利用率高、脱硫效率高,排放指标能够小于50mg/M3, 而且二氧化硫的可资源化,将污染物二氧化硫回收转化为化肥,带来了很高的附加值。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氨逃逸、气溶胶的形成、二次污染、设备腐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 氨法脱硫的原理和工艺
1 .1 氨法烟气脱硫的原理
氨法脱硫技术以水溶液中的NH3 和SO 2 反应为基础,在烟气脱硫塔的吸收段将锅炉烟气中的SO 2 吸收,得到脱硫中间产品亚硫酸铵或亚硫酸氢铵的水溶液,在脱硫系统的循环槽,通入压缩空气进行亚硫酸铵的氧化反应,将亚硫酸铵直接氧化成硫酸铵液。在脱硫塔的浓缩段,利用高温烟气的热量将硫酸铵溶液浓缩,得到含有一定固含量的硫酸铵浆液,送往动力装置工序,得到硫酸铵产品。整套工艺投资省、 能耗低、无污染。反应方程式如下:
SO2 + NH3 + H2O = NH 4 HSO3 (1)
SO2 +2NH 3 + H2O = (NH4)2SO3 (2)
SO2+(NH4 )2SO3+ H 2 O = 2NH4HSO3 (3)
NH3 + NH4HSO3 = (NH4)2SO3 (4)
2(NH4)2SO3 + O2= (NH4)2SO4 (5)
1 .2 氨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硫回收的克劳斯尾气进入脱硫塔浓缩装置,烟气经过脱硫处理后会排入烟囱,氨法脱硫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直接将克劳斯烟气通过旁路排入烟囱。
脱硫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脱硫塔; 第二部分是循环槽。 脱硫塔又可以细分成浓缩阶段、 吸收阶段和除雾阶段。 烟气自下往上排放, 而吸收液从上往下排放,两者发生交汇融合,发生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 能够有效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进而生成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氨,经过脱硫处理的烟气会经过除雾器,进而除去烟气中的液滴, 最后排入烟囱。
2 氨法脱硫存在的问题分析
氨法在烟气脱硫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1 加氨量不稳定问题
众所周知,液氨的挥发性非常强,在夏天气温高时,液氨在管道内会气化,从而在管道内形成气液混合,使氨法脱硫的加氨量及其不稳定,还有就是液氨储罐的压力不够,从而导致系统加的液氨量不够,造成二氧化硫排放指标超标。而且由于流量的不稳定,使系统的PH波动比较大,系统的加氨量远远超出理论量,造成液氨的浪费。
2.2 氨逃逸问题
脱硫浆液温度比较高,会大大增加脱硫塔内氨的挥发效果,还有硫回收工段工艺波动时,进入脱硫塔的二氧化硫浓度增大,为了提高酸性气体的脱硫效果,从而提高加氨量,导致氨过量,尾气中氨逃。由此可以看出,氨逃逸主要是由于液氨、脱硫系统温度高造成的。
2.3 烟囱拖尾问题
氨法脱硫后烟气拖尾严重,拖尾是因为在酸性气体氨法脱硫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气溶胶现象,在吸收过程中液态和固态小分子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形成胶体分散体系。气溶胶主要是液氨气化成氨气,氨气分子与二氧化硫分子发生气相反应,最终形成亚硫酸氢氨和硫酸铵并悬浮到空气中。随烟道气飘出。
3 氨法脱硫的优化措施
3.1加氨量的处理措施
液氨气化是加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技术改造,在液氨进脱硫前对也按管线增加制冷机制冷,对液氨经行冷却,从而保证了液氨的稳定性。在制冷机投用后加氨流量就很稳定,基本可以根据硫回收烟气中SO2含量来精准的调节系统加氨量,在投用后每12小时大概比以前加氨量要减少20Kg , 而且系统的PH也稳定了,进一步保证了SO2外排指标合格率。
3.2 氨逃逸的处理措施
3.2.1控制脱硫系统的温度,要留意二级循环泵的出口压力,压力太高可能就是喷头堵塞,造成浆液喷淋不均匀,导致吸收塔温度过高。还有就是吸收塔浓缩的的浆液密度,如表所示温度会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上升,所以要控制浓缩段的密度,不能太高。
.png)
3.2.2对空速进行控制。烟气脱硫是典型的化学吸收过程气相中的 SO 2 进入液相,与液相中的(NH 4)2 SO 3反应,生成NH4 HSO 3,气相中SO 2和NH 3 的浓度决定了液相中的平衡浓度。对气膜吸收关系进行分析,烟气气速对吸收传质有一定影响,而气速与脱硫塔直径密切相关,反应段气速宜控制在3m/s 以下,减小气体带液形成的氨逃逸。所以在保持入口烟气温度的条件下,应该尽量的减少降温空气量。
3.2.3选用高效除雾器,增加除雾器层数和喷淋等
方法来有效控制氨逃逸。
3.2.4控制液氨的用量,在保证脱硫率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液氨用量。
3.2.5保持良好的塔外循环槽氧化,保证罗茨氧化风机出口风压,提高氧化率,减少未被氧化的亚硫酸铵与氨在烟囱的排出,避免逃逸到大气形成二次污染。
3.3烟气拖尾的处理措施
3.3.1 pH的影响,在平时的操作和现场拖尾的对比来看,脱硫液pH值对氨法脱硫过程气溶胶生成量的影响是最大的。由此可见,脱硫净烟气中气溶胶浓度随脱硫液(循环槽)pH值升高而增大,特别是当一级循环泵A的pH值高于6.5时尤为显著,如脱硫液 pH值由提6.5高至7.0时,脱硫烟囱拖尾就很严重,这是由于脱硫液(循环槽)pH值较高时,脱硫液中挥发逸出的氨气量增加,相应地气态NH3与烟气中SO2反应生成的(NH4)2SO3、NH4HSO3、(NH4)2SO4等气溶胶微粒数量增多。因此,在实际氨法脱硫中,在不影响脱硫效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控制较低的脱硫液pH值以抑制气溶胶生成和排放,但是pH太低脱硫效率又会降低,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从脱硫效率和氨逃逸两方面综合考虑,吸收液 pH 值选择在 6.2 ~ 6.5之间较为合适。
3.3.2 在脱硫塔最上面的除雾层的喷头选择高效合理的喷淋技术,消除气溶胶“拖尾”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除雾层和喷淋层的喷头会不同程度的结构,所以我们根据塔内每一段的压力合理设置冲洗程控,和塔顶的手动冲洗时间,有效的提高了出喷淋除雾效率,很好的控制了烟囱尾气拖尾现象。
4 结语
氨法脱硫的对于二氧化硫吸收效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锅炉出口高浓度二氧化硫,吸收效率可以达到99%以上, 所以对于超洁净排放要求下的二氧化硫很容易达到排放标准。针对传统氨法脱硫存在的问题,对系统造成结晶、堵塞、烟气拖尾、氨逃逸等问题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应对方法,通过对系统中的吸收、氧化、浓缩、水冲洗、除雾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后,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酸性气体氨法脱硫的效果,让脱硫尾气指标基本可以控制在20mg/M3 ,远低于国家环保要求。还能避免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为酸性气体脱硫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鲍静静, 印华斌, 杨林军,等.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中气溶胶的形成特性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0, 24(002):325-330.
[2]王晓宇, 王彦明.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及适用性分析[J].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08, 015(002):47-50.
[3]邵申, 孙在柏, 万皓, 江舒, & 顾晓婧. (2011).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研究. 环境工程, 29(005), 71-74.
[4]何翼云. "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其进展." 化工环保 32.002(2012):141-144.
作者简介:赵勇(1989年),男,陕西宝鸡人,汉族,助理工程师,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