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生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大量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局限性等诸多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而在这些问题中,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更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关注。所以进行了大学生上网行为研究——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分析
1 问题提出
本课题究是对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理论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分析我校大学生上网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大学生既是最早最快接受网络的群体之一,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最普遍的群体之一。
随着江西省赣江新区科教城的建设的不断推进,入驻高校相继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软硬件不断完善,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大学生在校上网提供了很多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大学生上网过程中会形成海量数据[1]。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通过以科教城大学生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上网行为,了解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现状,有助于高校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教育提供参考。另外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数据的影响和制约,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产生教育数据,在挖掘教育数据之前,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数据存在单向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有效利用教育数据中潜在的数据信息。在挖掘、应用教育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发现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然后利用这些数据信息调整教育活动,如此螺旋式上升迭代。在迭代循环中,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数据之间的双向循环与反馈,进而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
互联网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根据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 25.1%[3]。对于拥有活跃思想、追赶潮流、关注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电脑和手机是他们必不可缺的生活要素,上网和在线是他们惯性使然的生活状态。由此一个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显而易见的状况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地点从网吧、宿舍转移到了教室;上网终端由电脑变为“手机+电脑”;上网的时间几乎是时时刻刻;而上网的目的通常是娱乐休闲[4]。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将伴随他们成长并呈现为一代人的时代特色。自2012年开始,“90 后”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与70后、80后群体一道构成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特别依赖新兴媒介,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切相联,“无时无处不在线”成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点。所以大学生的互联网生存状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通过呈现其互联网的使用状态,为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5]。
2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者:胡秋生、廖雪琴、章华、王钟庄。调查范围: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调查对象:学生。调查形式: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共发放问卷8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0份
2.1对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上网环境方面,36%的学生通过学校的电脑上网,,52%的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12%的学生通过网吧等上网。可见,学生的上网方式不像以往那么单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方式。
2.2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功能日渐增多几乎任何一款手机都具备上网功能。同样手机的功能也不再是仅仅有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作用,在大学校园中人手一机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又由于手机的体积和功能特性使得今天使用手机微博、聊天、浏览网页的使用频率更是远远高于电脑。
![](/userUpload/26(5566).png)
2.3 大学生上网后身体的不适及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统计
从表1可看出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沉溺网络对身体有害的意识并没有随之普及,也很少有学生在上网时采取保健措施。
3 如何激发大学生积极的上网
3.1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上网动机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上网目的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现在大学生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获取各种信息、休闲娱乐、学习和交友,这样的目的是正确的、积极的,但也不能否认,有些大学生也上网浏览黄色网页,沉迷于网络游戏。所以还要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积极的上网目的,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增强心理防范能力,规范网上行为。
3.2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大学应该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觉的控制网络行为。
3.3开辟网络心理咨询途径
当前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有面对面咨询、书信咨询和电话咨询,今后要根据大学生喜欢网络的心理,开辟网络咨询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申琦,廖圣清,秦绍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形态研究——基于手机、电脑终端的比较[J].新闻记者,2013(6).
[2]周兴生.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分析[J].青年探索, 2014(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9 年 8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刘青,张璇“. 90 后”大学生日常通讯媒介使用现状与几点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3(13):146-147.
[5]胡祖辉,施佺.高校学生上网行为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远程育,2017,(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