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防雷减灾工作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7期   作者:朱海洋1 陈德刚2
[导读] 防雷减灾作为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是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雷电是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
        朱海洋1   陈德刚2
        1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广东 河源 517000;2广东省阳西县气象局,广东 阳西  529800
        摘要:防雷减灾作为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是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雷电是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气象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本地雷电发生规律,主动开展防雷工作实践,有序开展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将有助于实现本地防灾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河源市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实践,总结有效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源市;防雷减灾;工作实践;思考总结
        引言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经114°14′至115°36′,北纬23°10′至24°47′,境内多山地丘陵,是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的结合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温偏高,年均气温可达21.2℃,但气温变化多异常。年均降水量为1740.3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均日照时长为1734.5h。近年来随着天气变暖趋势加强,本市降水变率加大,旱涝灾害多发,高温日数增加,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进而导致雷电多发。
1 雷电灾害特征及影响
1.1雷电灾害特征
        河源市近50年年均雷暴日数达到85.1d,最高年份超过100d,最低年份为47d,属于强雷区。本市3-5月份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雷电频次开始增加。夏季受高温天气、台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易出现强对流天气,此时雷暴最为活跃。秋季开始雷电活动减少,冬季雷电活跃度最低。河源市初雷日在1月份,终雷日在12月份,5-9月份为雷暴高峰期,站全年比重的82.3%。全年雷暴日数月分布呈现双峰特征,在6月和8月出现两个峰值,6月份为全年雷暴最多月份。由表1可以看出本市雷暴活动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共占全年比率为71.3%。从一天之中各时间段来看,雷电活动主要活跃在午后1点至6点,其中午后1点至2点为地闪高发频段。

        
1.2 灾害影响
        本市受雷电灾害波及的行业较多,电力、基建、通信、石油化工业等。当遇到台风天气时,持续性强对流天气会产生强雷暴天气导致市区范围内大面积停电、信号故障、通讯停止、建筑受损。比如2008年7月“凤凰”台风期间,共导致市区停电故障140余处,设备受损50余台。统计资料显示,本市雷电灾害主要形式为直接雷击灾害和雷击电磁脉冲等间接雷击灾害。直接雷击灾害占比17.98%,间接雷击灾害占比79.32%,其他雷击灾害仅占2.7%。
2 防雷减灾现状
2.1完善立法执法
河源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律法规《河源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明确了防雷工作主管机构和具体工作负责人,确定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经过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市、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防雷装置所有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主动向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申报检测,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防雷执法,在省组织的防雷工作检查中,我市易燃易爆场所定期检测率达到100%,任务完成突出;防雷设施设计审核均已进入各级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按照规范审核运作;新建防雷设施的审核验收率为98%。积极开展防雷安全生产专项工作检查,深入各区县基层政府、工业园区,详细检查乡镇一级雷电灾害预防、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一级雷电灾害应急预案、雷电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措施等落实情况;市县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防雷“三同时”情况以及学校建立停课机制和防雷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
2.3 优化综合性防雷建设工作
气象部门负责易燃易爆等建设工程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许可和监管。开放防雷装置监测市场,取消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许可。有关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切实履行建设工程防雷监管职责。气象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做好防雷减灾服务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并且建立匹配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增强防雷检测政务信息透明度。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范围,并对全市一千多所所学校、三千六百多栋建筑物安装了雷电防护装置,基本消除了学校防雷安全隐患。
2.4 大力开展防雷科普活动
        市气象局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对相关人员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专场培训。培训内容以气候变化与河源气候特征、防雷知识为重点,内容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释义、气候变化原因、气候变化影响、河源气候特征、雷电防护常识、雷电防御基础、景区气象灾害防御基本措施及气象法律法规等。建设多个气象科普站,开展生态气象观测及防雷科普宣传,提高本地雷电防御能力。
3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发展方向
3.1 防雷技术服务市场化
        如今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准入门槛降低,防雷检测市场全面开放,允许企事业单位申请防雷检测资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雷技术服务,促进防雷减灾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这使得气象部门失去了对防雷检测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也意味着气象部门市场监督作用的增强。近年来,一些市场主体为追逐利益,枉顾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仪器设备的精准性、检测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检测结果的科学性要求,借用资质或超资质允许(例如乙级资质从事一类建筑物的防雷检测)来开展防雷检测业务,不仅不能保证检测的全面性、及时性,更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造成防雷安全隐患。所以应根据市场服务主体信用情况,采取分级监管。信用良好的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存在违法失信风险的需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利用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和市场自发调节等工具,发挥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提高监管准确性和有效性。督促市场上防雷装置检测机构签订信用承诺书,确保参与信用评价所提交的资料和数据全部真实、合法、有效,全面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接受气象主管部门对防雷检测工作的安全监管,主动将自身信用信息上报监管平台。积极完善监管救济渠道,允许市场主体通过积极整改,优化信用记录,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享受分级分类监管的便利。
3.2 防雷减灾重点
雷电灾害造成的后果有轻重之分,但风险评估已不再作为防雷设计审核的许可资质条件,本地雷电防御工作已取代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估。相应防雷装置的竣工检测成为许可验收的主要依据。如今气象部门防雷执法工作仍是竣工验收的主体。此外,装置验收竣工后的维护尤为重要,采取年度定期和不固定功能检测的方法,排除隐患。而且防雷装置的年度定期检查越来越有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发展势头。为此防雷部门应适时转变思维,兼顾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积极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增强后援支持。采取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通过与高校合作方式整体提高防雷队伍素质。
3 结语
        河源市防雷减灾工作切实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机制,积极做好防雷安全监管范围的生产经营单位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促进了防雷检测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林娟妮,胡冬冰.汕尾市防雷减灾工作实践思考[J].卷宗,2018(5):232.
[2]魏秀梅,崔倩.防雷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思考[J].农家科技,2017(11):185.

第一作者简介:朱海洋(1983-),男,四川开江,本科,工程师,从事雷电防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