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知识和能力层级结构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7期   作者:裴亮
[导读] 在我国的各级教育层级中,
        裴亮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摘要:在我国的各级教育层级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应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弊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也存在知识和能力层级划分和定位的模糊和混乱,没有有效和明晰的能力层级划分和对应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和能力范围过窄,能力单一,学习方式固化和僵化的问题,学习能力和效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能力层级划分;
        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本科(大中专),硕士和博士这样的层级结构,基本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一部分延续改革开放前前苏联的体制,一部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纵观整个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在各个层级进行能力培养的的跨跃式的架构,而只是简单的知识领域的阶梯式递进,这样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层级和内容上的扩大和积累,在能力的结构上较少有根本上的和质的飞跃,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进入高层次的学习科研和进入社会后,创新能力不足,思辨能力欠缺,看似读了很多年的书,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除了极少数用的着的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开发,也没有收获常年刻苦读书学习所带来的红利,简单地说,也就是无法把知识变成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试图对有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结合和关系做一个探讨。

        一、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眼界+规则+情感,而不是普通知识类的语文,算术,外语的强化学习,其知识结构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通识模块: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开始,鉴于小学生智力水平尚未得到完全开发,要在这方面给与较为全面的引导和开发,而不是深入,所以“广”更应该重于“深”,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不应该只是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能力方面的知识,而应该在更广泛的层面和领域扩展知识体系,比如,自然(地球和宇宙),生物(动物和植物),音乐(简谱和五线谱),舞蹈(民族和国标),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有益的知识。

        2)技能模块: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生活方面的手工技能,比如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物品,既能增加生活乐趣,又能开发和提高学生脑手结合使用的能力,也对将来的个人生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3)思维模块:从小培养学生逻辑思辨,分析推理能力,这方面我们以往都应用在数学上,其实,数学推理能力不应该是目前这个阶段的单一培养方向,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个人生活方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关于学习和生活的小报告(包括读书报告),结论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要三观正确),重要的是说明和论证的过程和方法。

        4)情感价值模块:小学阶段是个人情感形成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或口头说教,要通过具体行为来建立和表达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他人的感恩情怀,这对构建和谐发展社会至关重要的。

        二、中学阶段:这阶段考虑到中考和高考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要有一定的导向,主要以考试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主,初中阶段因为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其50%左右升学率远比高考对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要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学习应该提到最高位置,能力培养包括专注力,记忆力,积累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到了高中阶段,面临的高考除了知识的积累,还要提升更高一级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三、大学阶段: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就业,不再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纯粹应试的内容和导向压力大大减轻,这就给大学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和中学阶段不同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和学习中,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之外,最应该强化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作业布置,考试内容和方式方面,尽量提高灵活分析和思辨的内容,淡化纯粹死记硬背和简单知识复制的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灵活应用,思辨质疑的能力,哪怕结果和“标准答案”不一致,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也应该给与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也就是说,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向和重点不在于知识的简单接纳和积累本身,而在于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把简单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鱼”和“渔”的关系,这也是大幅度和快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途径,这对于学生将来无论是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还是进一步的升学都有非常积极和良好的作用。

        四、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国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类,而且后者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面向社会的职业化导向,少数是为了面向更高一个层级“博士研究生”的方向进阶,但是,既然该阶段名为“研究”阶段,无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都应该有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培养内容和方式,这阶段的培养方向应该在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创新”二字,应该在内容和方式上体现出不同于本科阶段的跨越,而不是本科阶段的知识内容的简单升级版,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在毕业论文或者设计中应该体现出一定“创新”的内容或研究方法,也为将来一部分学生过渡到更高一级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五、博士研究生阶段:博士研究生数量在我国有日益大幅度增加的趋向,但在很多情况下,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并没有质的飞跃,无论是研究水平,知识、能力和研究方法上都没有到达最高层次的要求,许多只是知识内容上的简单的“博”或者“专”,有的连一些基本的“创新”都没有,这实际上不能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和高层级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这也导致我们现阶段很多博士毕业后都无法从事比较有技术含量或者有创新价值的工作的原因之一,笔者以为,博士阶段最大的能力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突破口,纵观历史上很多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的开端和发展,都突破了我们以往的知识积累和认知,都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们“脑洞大开”的刺激,这些划时代的创新都要拜“想象力”所赐,没有想象力,我们只能在原有的桎梏里面打转,永远难于突破旧的模式。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应试升学制度,让学生更看重知识的积累和复制,更看重应景式的“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也就是更看重分数,让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在划定的范围之外去发挥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更遑论想象能力,导致我们的学生一般性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普遍较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一旦在学生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就会对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产生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总结:
        有鉴于我们国情和教育体制的特定模式所造成的教育模式的固化和僵化,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对于各个教育阶段和层级做出一定的能力分层模式的培养模式探讨,以便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涯的不同阶段经历不同的训练,让他们能够得到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成为社会合格的优秀的建设者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远明 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9.
【2】赵林海 探究高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3】桑金明 大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