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新闻的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刘睿
[导读] 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有话语权,在各种意见得到表达的同时也加速了反转新闻的不断发生,标題党成为普遍现象,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众的信任度降低,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把关人职责缺失也成为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

西安培华学院  刘睿  710100

摘要: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对新闻的生产过程、新闻的报道方式、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都提出了挑战。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有话语权,在各种意见得到表达的同时也加速了反转新闻的不断发生,标題党成为普遍现象,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众的信任度降低,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把关人职责缺失也成为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反转新闻的产生与受众是分不开的,一些自媒体不顾新闻事实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真相不断被掩盖,新闻不断被反转。后真相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专业媒体应当具有危机意识,进行严格的信息审查,受众也应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努力辨别事实真伪。
关键词:后真相;反转新闻;新媒体
        1、引言
        后真相时代中的反转新闻新媒介时代下,意见的表达充分地体现出对个性化自由化的审类意识和审美情感的追求。反转新闻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新现象,反转新闻接二连三的出现,但反转新闻并不是虚假新闻。反转新闻是指同一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与初始报道发生事实上的偏离,且后续报道对初始报道进行事实补充、更正的过程。反转新闻发生过程中,事件的真相并不会第一时间呈现出来,而是伴着对事件的跟进,事件的真相在这前后出现根本性的转折,表现为事件后续是对事件前期的否定。
        舆情的不断反转对新闻的生产过程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专业权威,新闻的生产只掌握在少数媒体中,新闻到达受众需要一定的过程,专业媒体发现新闻线索到新闻采编再到新闻生产发布,都有严格的审核机构。面对新闻失实、虚假新的传播,传统媒体也会有专门的惩罚机制,这就使得新闻的真实性有得一定的保障。受众依赖专业媒体每天所发布的新事实,而传统专业媒体也会以第一时间为受众传达新鲜、重要的新事实为已任,不断更新社会动态、维持社会稳定。而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渠道广泛、传播迅速;信源多样,信息的质量无法取得根本性的保障。
        2、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的案件分析
        (1)玩弄舆论宣传,欺骗大众的同情心
        长达五个多月的高管性侵养女事件有个权威结论。但这场风波对当事人、媒体、参与者及公众都提供了足够多的教训。
        今年4月,在烟台某央企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鲍毓明,被揭露性侵韩某某,甚至控制韩某某的人身自由和对外通讯,韩某及支持她的公益机构、女权人士还传达出多次报警无用的信息。因为涉及所谓未成年人、性侵、警方不作为等爆点,此事迅速渲染成一场当事人无法控制的舆论风波。针对声浪巨大的舆论声势,最高检、公安部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综合现有的调查结论,明确了两个核心的事实:一是韩某某在与鲍毓明认识及发生关系时,已经成年;二是鲍毓明与韩某某有同居行为,不构成特殊的控制或支配关系。
        而对鲍毓明的声讨,认定他要么性侵未成年女性,要么强奸了韩某某,在权威调查结论前都无法成立。从联合调查组的结论回头复盘鲍毓明性侵养女案的舆论,可以看出它带有明显的人为制造的痕迹。那些最开始介入的公益女权机构,代理韩某某发声,只发出有利于韩方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经不起比对。也许支持者的目的是正当的,但在采取的手段上并不光彩。在此事早期发酵阶段,财新通过事实核查,发表过不利于韩某某,现在看来却贴近调查组结论的报道,本可以让风波有事实交锋的机会,令义愤回到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2)维护未成年女性权益的政治正确,挤压了核心事实自行澄清的机会
        如果要让鲍毓明构成犯罪,起码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发生关系时,韩某某确实是未成年。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那就寻找第二个条件,就是鲍毓明利用特殊关系、胁迫韩某某发生关系。这是指控鲍毓明犯下强奸罪的前提,调查组结论直接推翻了这两个构罪的假设条件,它们却是长达数月的、激发舆论的动力。
        媒体本可以在这个风波上以专业立场有所作为,但要么过早地轻信韩某某的一面之词,要么折服于舆论压力不敢坚持,在如此首鼠两端的处境下,媒体的专业、中立都受到伤害,遭到无理的恶评。回头来看,专业媒体在风波中承担的角色、未能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都该有冷静的反思。除了媒体屈服以外,一些女性权益机构的介入,不仅没有清晰地展露其行为的正当性,反而以将错就错的心态,无端制造了舆论的迷雾。这个教训是——无论目的看起来如何正确,但实现的手段若不能依据事实、反而沉溺在操纵事实上,虚张声势,最后只能落得个连累韩某某的下场,也会丧失公信力。这种生造舆论,无法诚实面对大众的后果之一,除了伤害女性维权事业本身,还容易制造“狼来了”的社会氛围。
        (3)当事人发声散布真真假假的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但现在看来,不过是玩弄舆论的宣传手法,欺骗大众的同情心,耗费社会关注。对那些真正受伤、急需外界声援帮助的受迫害女性,相当不利。从调查组披露的信息看,韩某某与鲍毓明的相处,是一种相互利用、不纯粹的肉体关系,这场风波的源头并非什么性侵未成年,本质上是不稳定关系下恋人的争风吃醋,却被各色人等以主动的、被动的参与,推动为一次援助被性侵女性的公共事件。这对真正需要维权的女性不公平,万一她们将来向社会呼救,可能被忽视。联合调查组的结论佐证了财新最早的报道,比如警方对韩某某的骨龄测定,比如韩某某母女自相矛盾的讲述,这些经过最高司法机构认真调查,去伪存真的事实,对公众反思自身的媒体素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接受真相不如人意的特点,不要只是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
        总之,最高检、公安部的联合调查结果,提供了鲍毓明不构成犯罪的确凿证据,它们成为反推舆论过程、检验舆论各方在见识、行为、动机各个角度的真实面貌,照见各种情绪、表达是真诚还是虚伪。但愿舆论中人在真正反思这一风波之后,更有事实洁癖,为盲信致歉,有勇气接受不完美的真相,并为此供应一己之力。
        结语
        后真相时代中的反转新闻不可谁免的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媒体公信力、滋生网络暴力等种种现象。反观这些消板影响,可以看到媒体在保持自身专业权威的道路上还有很大一部分距离。新媒体时代新闻不断反转,“显示出新媒体自我纠偏机制正在形成,不同种类媒体的声音和视角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整体呈现正在发挥作用”。净化网络空间是媒体义无反顾的责任,但同时也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性手段与受众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 从鲍毓明案看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规范性[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v.11;No.203(23):152-153.
[2] 孙琳黎, 鲁冰花. 未成年人性侵案深度报道的失范研究——以鲍毓明涉嫌性侵案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 v.11;No.191(11):65-66.
[3] 李艳芳.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徐海芳, 王帮海, 温玲英. 浅析新闻事件的解读对受众的影响[J]. 科技广场, 2008, 000(004):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