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俄国形式主义的角度分析拉先加的长篇小说《等待下雪的人》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桑吉结布
[导读] 在文学批评领域,很多文学作品的分析都注重解析作家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社会意识等次要的问题上,因而流失作品中的“文学性”和美感,笔者试图用新的小说诗学角度阐释作品中弥漫的诗意气息和意境美,以及蕴藉层面。

西藏大学文学院  桑吉结布  850000

摘要:本文以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视域下,分析当代著名藏族作家拉先加的长篇小说《等待下雪的人》。在文学批评领域,很多文学作品的分析都注重解析作家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社会意识等次要的问题上,因而流失作品中的“文学性”和美感,笔者试图用新的小说诗学角度阐释作品中弥漫的诗意气息和意境美,以及蕴藉层面。
关键词:形式主义;文学性;意境美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化领域,语言学的影响举足轻重,俄国的形式主义也受此影响,注重语言和符号系统,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作者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进行批评,提倡文学的自主性和文学性。该理论认为文学的研究,不应该往往习惯以研究作者生平,考据时代背景与社会因素而不注重作品本身,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上,文体、形式、语言、手法、技巧、结构等应受到重视,必须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注重有意味的形式。
        1915年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小组成立,1916年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在圣匹德堡大学组建了语言研究会,正是这两个大学组织,奠定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基石。俄国形式主义的掀起了西方文轮上重大转变,及文学研究的中心从由作者到文本,再有文学文本转移到读者和接受。
        形式主义文学批判前,艺术研究大致可分为再现和表现两种。以解决再现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为主线,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现实事物的模拟和再现,作品的价值也是以客观世界如何真实地反映为标准。表现形式是以作家为中心的写作手法,探索文学价值必须了解作家的历史和心理。再现和表现都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来评价和理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就变成了一种使用工具。他们的研究已不再是社会反映、作家创作背景和想象的作品,因此,忽略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文学性”是俄国批评学家罗曼·亚格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反对当时的文学评论家们提出的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方面研究文学。这些检验员就像警察一样。抓住所有到过房间的人。乃至经过附近街道人,无一例外地进行盘问,这会流失文学的美感,导致文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但恰恰不是文学自己。
        形式主义,是以形式为研究根本。这里形式包括了语音、语法、布局安排、篇章结构、体裁、手法等因素,将这些一直被视为工具的因素当作了文学本体,成为了文学研究的核心,通过对构成的文学本体“形式”的研究,发现作品本身的价值,这就将文学研究由外转向了内。“文学性”究竟是什么呢?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或者说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性质。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那么,“文学性”在哪里?雅各布森及其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就存在于语言层面,他们热衷于把“日常用语”和“文学语言”区别开来。雅各布森指出,“文学性”就在于作家对日常的语言加以变形、强化甚至扭曲,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用已成的概念来进行理解,文学是发展的,概念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中国古人讲“诗言志”,那么言志就是中国古人所理解的“文学性”。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刘勰说“情者文之经”,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气”和“情”是“文学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文学的特性解为“模仿”,那么“模仿性”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文学性”,华兹华斯把诗歌理解为“强烈的感情流露”,那么“强烈的感情”就是华兹华斯所认为的“文学性”。巴尔扎克和别林斯基把文学的特性理解为“形象”,那么“形象性”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文学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审美渐渐成为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特征。那么“文学性”体现在语言文本的哪些方面呢?现当代审美学家童庆炳认为,“与情感的评价密切相关的‘气息’‘氛围’‘情调’‘音律’和‘色泽’就是文学性在作品中具体的、有力的表现。”下面结合拉先加的小说进行展开文学性特征。
        意境美是诗意之魂,是艺术意象,主客体交融的有意味的时空。拉先加的小说就是一副极富意境美的诗意小说,从整个小说来看。它不仅仅是一幅幅图画和画面那样的静态景观。一幅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小说一开始,“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天。趁着人们在睡梦中,冬天的第一场雪从一片浓密的云雾中袭来,屋顶、门口的狗洞顶。”以及“城市里的空气就像憋在温室里一样,让人感到呼吸困难。有时,在闷热的天气里,一阵风吹来,热乎乎的。住在这个如此火热的内陆城市。我想起了马龙镇夏天的舒适,麦田,那些被绿色的植物长遍了干涸的山岗、山沟,清澈的水呼啸而过,流淌在下面的河水。以及当地的牛、花朵、空中的白云。回忆中的麻昂村,夏天就这样如此的平静。”表达出城市寂寞的内心和追忆异乡人的情感,是真切的,甚至整个小说,都变得栩栩如生,不经意间读者也会融入其中。氛围是指语言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关系所流露出的情感性氛围。在艺术创造的审美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影响或介绍艺术作品的主题。作者通过一个最普通的成长反映了生活的变化和内心的冲突。小说中环境描写要与人物心理和情节结构相适应。通过描述一系列的情感而含蓄地表现出来。小说讲述了米久老师和周姐在河边相遇时的内心感受:“冬天刮来一阵风,浮起我姐姐的红色头巾,米久老师的长发也浮了一下。”一阵风掀起的头发和头巾,表露出人物内心的微妙的情感波动。“韵律”是指语言文本中节奏、声韵的和谐程度。在拉先加小说中普遍出现这种韵律美,还有“色泽美”,但是色泽的表述一般不仅仅是色彩,往往跟人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审美特征对于文学性来说,“气息是情感的灵魂,情调是情感的基调美,氛围是情感的气氛美,韵律是情感的音乐美,色泽是情感的绘画美,这些特征几乎囊括了文学性的全部。”
注释:
1.西藏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说明:本论文是西藏大学高水平科研项目(编号)2018-GSP-139。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页
3.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页
4.拉先加《等待下雪的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1页
5.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页
作者简介:桑吉结布,1996.2,男,甘肃夏河,学生,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GSP-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