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的认识理路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热西丁·阿卜杜热西提
[导读]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通过开展有目的、有组织和系统的专门教育活动,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疏勒县委员会党校  热西丁·阿卜杜热西提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通过开展有目的、有组织和系统的专门教育活动,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认识理路;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无数实践证明,民族团结在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当然,民族团结既非一蹴而就,又非一劳永逸;既需要通过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又需要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来不断巩固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现实保证。为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十分必要。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由“深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两个词的意义联结而成,意思是通过深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更深层次和更高阶段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认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一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生了积极变化。发生积极的变化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前提条件,即根据一定社会、阶级和时代的要求实现了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向,也意味着其目标任务、课程内容、方法途径、环境氛围和体系机制等构成要素发生了符合政策要求、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二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生积极变化的原因。这与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发展演变等直接关联。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产生积极变化的主要依据和评价标准。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化是科学和健康的,是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反之,任何违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化就是我们必须要规避和摒弃的。三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生积极变化的结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必须体现在其变化的结果和成果上,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变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又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还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另一方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生了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性变化。
        2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2.1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
        “获得感”由“获得”和“感”两个词联结而成。这里的“获得”是指学校通过讲授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和理论政策,有效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意识、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体验、涵养民族团结进步情感体悟、养成民族团结进步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里的“感”是指学生在上述收获中产生的积极感受。学生的获得感实质上就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的具体表现。
        2.2深入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动力
        获得感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具有行为启动、维持和强化等作用。增强获得感,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更加主动地接受相关教育。



        2.3为民族观的树立奠定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引导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中,都强调各个民族之间应平等、团结、友好、和谐、互助,共同发展,齐头并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但部分学生的民族观念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狭隘性,若是不正确加以引导,很有可能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迎来关键阶段,在经济转型期间,正确的民族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民族观,才能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调。
        3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的对策
        3.1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进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复杂工作,并非个体能够完成,而是需要群策群力,集众多教职工之力。在个别高校中,还尚未构建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任仅仅由马原、思修等公修课教师承担,对实际教学效果缺少考察。高校党委与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此提起重视,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管理部门,由上到下统一认知,派遣专人负责对教育实效进行量化考核,并联合学校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宣传部等各个有关组织和机构,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进行细化管理,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此外,教务处应考虑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校必修课程,由教育部聘请专家共同编撰教材,结合时事说明理论,并做到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材料,采用更为规范的方式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3.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与教学资源
        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载体,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学一定要与学校整体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外社区和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活动融合起来;学校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班会、班队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校在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民族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知行结合,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组织,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共同参加的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文化展示等活动;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校外观摩学习活动;在学校教室、图书馆、宿舍、校史陈列室等场所,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陈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作品,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成果;鼓励各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友好班级共建活动,使学生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化知识、体验情感、形成行为习惯。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学的延伸。
        结束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全面总结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理论探索与伟大实践,使其融入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之中。如此,才能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效机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加强.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J].教育艺术,2021(04):10-11.
[2]褚远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的认识理路[J].中国民族教育,2021(04):20.
[3]李敏,薛二勇,皮家胜,李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2):5-10.
[4]张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须着力把握的三个维度[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