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国家宝藏》的创作评析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王璐杰
[导读] 电视文化类节目是宣传教化,传播知识的重要教育阵地.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形式,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策略.

电视文化类《国家宝藏》的创作评析

西安培华学院  王璐杰  710199

摘要:电视文化类节目是宣传教化,传播知识的重要教育阵地.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形式,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策略.2017年12月在央视开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乘着政策的东风,凭借精良的制作,一跃成为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优秀作品.本文以该节目为例,通过文化与创新,内容与传播策略两个方面的剖析解读,对目前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策略加以探讨.
关键词:电视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创作评析
        《国家宝藏》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探索者,其节目内容、创作形式、营销方式等方面都值得其他文博类节目借鉴与尝试。本文从节目的叙事、场景、传播等方面深入研宄该节目的创新策略,以期从个性特征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以供文博类电视节目乃至其他综艺节目以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纵使《国家宝藏》好评如潮,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电视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现象级爆品生命力有待考究、历史还原精准度仍需提升、受众需求多样的满足等值的深入思考。因此对《国家宝癜》的创新策略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总结出以供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启示。此外,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解读,有助于电视综艺节目进行自我反思,探宄自身在发展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平衡,即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考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1《国家宝藏》的节目概述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目前该节目已播岀两季,第一季于2017年12月3日首播,第二季于2018年12月9日首播。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携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十七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进行文博领域的文化探索。CSM52城收视情况显示,《国家宝藏》两季综合收视率共计9.761%,占据全国32.30%的市场份额,无疑成为文博类探索节目的佼佼者。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走向人们视野,基于国家政策对文化类栏目的扶持以及受众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此类节目逐渐站稳脚跟。文博类电视栏目《国家宝嶽》之所以脱颖而岀,与节目组别具一格的创新与精心筹备相关。该节目的成功并非偶然,其以独特的内容新颖的编排方式,抓住了广泛的市场受众。
        2《国家宝藏》的创新分析
        对《国家宝癜》最为简单的描述,就是讲述文物以及时代的故事,整体叙述遵循展现全方位展现文物,增强受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要求进行编排。每期节目在“前世今生”的总体设置上有其共性,但又因地域的不同,表现风格有所差异设置悬念”是节目编排的一大特点,悬念即指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本中,为有效吸引观众和读者,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到一定阶段被有意悬置、延宕下来,等待下文交代才会明确而采取的一种情节设置手段。首先从节目背景而言,《国家宝藏》以文物界的大型选秀活动呈现,在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大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大型特展,由此每个博物馆选送3件宝物,观众投票选岀一件,最终入驻特展。“选秀”元素让赋予文物新的活力,哪家博物院能够角逐胜利的悬念,吸引观众参与其中,增强了节目趣味性与互动性。其次,每期节目开始之初,明星守护人初识自己所要守护的文物时也有悬念设计,守护人带着好奇心走进博物馆,镜头跟随明星守护人的脚步,细致刻画了明星守护人从初识、相知、守护的心路历程。



        3《国家宝藏》存在的问题
        (1)现象级爆品的生命力有待考究
        文化综艺节目相比书籍和电影,由于承载媒体和节目本身的特点,更新速度快,节目更容易来到瓶颈期。现象级爆品潜在的问题即节目持久性差,后期疲软态势明显。根据《国家宝藏》目前的制作情况,第二季度已经拓宽了博物馆的地域广度,还未参与的省级博物馆有限,在相应的资源展示完结后,节目组何去何从也将成为问题。不可否认,从两季《国家宝藏》的话题讨论量、收视率等方面来看,节目确实“火”了一把。《国家宝藏》作为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现象级爆品社会热度值得肯定,但是综艺市场上太多节目昙花一现,如何让热播节目保持长久生命力值得栏目组深思近年来,国内综艺节目逐渐偏向采用季播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第一季度的成功能够为系列节目奠定相应的受众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存在参照物受众会对不同季度的节目进行比较,续集的好坏直接影响节目能否持续保持影响力。《国家宝藏》第二季播出后,部分观众认为,节目组在渲染情感氛围方面,有些用力过猛,过度传递故事性的情感价值,对文物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在对电视栏目进行续集开发时,如何在保持系列节目统一性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保证节目的长久性发展,值得节目组考究。
        (2)历史还原精准度仍需提升
        博物馆是历史的凝结,历史遗留的文物是时间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正因为博物馆文化的特殊性,对博物馆文化的开发要求更加专业、精准。《国家宝藏》中“前世传奇”环节的设计,对文物的再度创作开发,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也为不少受众所诟病。部分受众认为,对待文物应该更加严肃、认真,过度创作会引发年轻群体的误解。对于不具备一定历史背景储备、文物知识认知的年轻群体,会误认为节目中所演绎的故事与历史完全相符。节目创作带来的故事偏差,进而导致受众的认知偏差,一些年龄较小的受众群体会误认为节目中传达的就是正史,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承中华文化的本意此外,部分受众质疑节目中的某些细节问题与历史不符,比如第一季节目中李晨作为北宋时期千里江山图的明星守护人,在前世传奇小剧场中饰演宋徽宗,穿的却是明清龙袍。以及网民对CCTⅴ《国家宝藏》官方微博与山西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中,关于“晋国首都晋阳”是否准确的争论;贾湖骨笛出土时间是否为常识性错误的探讨,均表明节目制作的一些细节问题经不起推敲。文博类节目的开发,知识性越高的节目,专业化要求越高,实践证明,能够经起专业知识考究的节目更具有普及价值。
        4 建议
        (1)树立精品意识,优化节目创作
        《国家宝藏》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不容置疑,但是基于博物馆文化的节目创作,值得注意的事,在内容层面,该节目仍不乏存在过于部分“前世传奇”故事的演绎与文物精神的割饔,以及访谈环节过于心灵鸡汤式的表达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形式对受众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任何时候,优质的内容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管形式如何创新,致力于打造内容精品才是节目长久不衰的不二法门,是避免受众审美疲劳的关键。
        (2)节目孵化,打造栏目IP
        近年来,《琅琊榜》等网络IP运营成效显著,对同一内容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电视节目、影视同期书、漫画、主演周边等多元产品相继推向市场,一方面扩大了内容资源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任何文化类电视节目,发扬传统文化、坚守文化情怀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经济效益。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文博类综艺节目内容主题的特殊性,电视节目的冠名商赞助以及周边衍生节目收入相对较少,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此类综艺节目的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