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罗丽莎
[导读] 文章从职业发展理论视角审视现阶段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包括职业选择遭遇歧视、职业投入得失不均、职业保障相对缺位等,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教育加宣传,消除职业选择歧视;实施多种补贴,提高职业投资预期;完善保障体系,加大职业保障力度等。

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罗丽莎  409100

【摘  要】乡村振兴,人才为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长期性要求从职业发展的全过程设定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文章从职业发展理论视角审视现阶段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包括职业选择遭遇歧视、职业投入得失不均、职业保障相对缺位等,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教育加宣传,消除职业选择歧视;实施多种补贴,提高职业投资预期;完善保障体系,加大职业保障力度等。
【关键字】职业发展;人才振兴;困境;对策
        古语有云“江山社稷以用人为先”。人才的智力支持对乡村全面振兴有着巨大的作用。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章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对农村人才产生“虹吸”效应,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职业发展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职业选择遭遇歧视
        理论上,职业平等观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合法的、正当的,是付出辛勤汗水的,都是光荣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职业的歧视看法依然比较普遍。大家都普遍认为涉农工作是能力低下、费时费力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例,不菲的高等教育收费意味着高的人力资本投入,高投入就产生高回报的心理,所以,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在“高等级”的职业中就业,比如政府部门、银行、国企等,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才能得到补偿。如果进入传统的产业部门,尤其是进入到田间地头,容易招致舆论的关注、大家的歧视以及家庭的反对。
        (二)职业投入得失不均
        和其他行业领域相比,农业领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投资回报周期特别长,使得人们在“三农”领域进行职业投入也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力的扶贫干部、专业科技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出勤、全天候、高强度,有些甚至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职业投入与回报得失不均,甚至得不偿失。低回报会导致下一步的低投入,低投入导致更低的回报,这样,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最终会阻碍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



        (三)职业保障相对缺位
        职业保障是保护劳动者的工作及职业权利。这种保护应该持续在人们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当前农村工作的职业保障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工作的工资低,二是农村工作的社会保险不足。以村干部为例,村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不说,工资收入却很低,大部分村干部工资收入在2200元左右,这2000多元的工资对于年龄稍大的人来说还好,对年轻干部来说,根本不具备吸引力,所以年轻干部流失严重。另外,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上的供给严重不足,无法为村干部消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二、职业发展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加宣传,消除乡村振兴职业选择歧视
        任何改变都源于观念的改变。要想使更多人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就要改变人们对涉农工作的偏见与歧视,树立多元化的职业发展理念。一是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观教育。教育下一代选择职业时,不要单纯去追求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要从对社会的贡献出发,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二是加强高等教育阶段乡村振兴职业发展观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三农”,提高其为中华之农事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意志和能力。三是加强职业平等观的社会宣传。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标语等方式,放肆宣传职业平等观,营造氛围。四是加大对乡村振兴从业者的荣誉表彰,肯定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广而告之,提高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价值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
        (二)实施多种补贴,提高乡村振兴职业投资回报
一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加大对乡村振兴从业者的财政补贴,提高职业投资回报。补贴标准根据工作所在地方的偏远程度、从业者工作年限、从业者家庭负担等因素来制定,越是偏远地区,从事乡村振兴工作越长,家庭负担越重的人,所得补贴越多。二是鼓励乡村振兴从业者参与当地集体经济经营,投资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以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分红,增加收入。三是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各行业收入均衡发展,这是提高乡村振兴从业者收入的长远之策。此外,除了经济利益,还可以提供其荣誉奖励、政治地位等非经济利益。
        (三)完善保障体系,加大乡村振兴职业保障力度
一是为乡村振兴从业者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二是建立乡村振兴职业防护机制。根据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为乡村振兴从业者提供必要的职业防护设备和设施,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职业防护能力。三是建立乡村振兴从业者健康评估机制,定期为他们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和心理健康咨询、评估与干预,确保每一个具有健康身心的人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