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 祝海英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3月   作者:祝海英
[导读] 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加强了对高中地理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

无为第二中学  祝海英

摘要: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加强了对高中地理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也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单单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还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当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教学提问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提升地理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本文就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问题式教学
        课堂提问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基础环节。提问教学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解决能力。近年来,基于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有效传递,更侧重于学生地理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如何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基础上,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学技巧,已成为高中地理任课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1.地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地理素养已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下重要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成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等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个人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内在品质)。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展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地协调观念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
        2.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
        2.1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里各要素是互相关联、协作发展、统一演变的,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教师应以认识为基础,深挖教学教材,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危害,以及充分了解到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有真实的认知感,进而产生共鸣。同时以解决人地矛盾的人地协调观点为例,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便更真实、深刻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一《行星地球》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可创设以下问题:地球在宇宙什么位置;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地球生命体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通过对问题为分析与探寻,学生们对地球具有明确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地球意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
        2.2以区域为背景,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
        在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是认识区域位置、区域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特征在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区域空间辨别力、区域空间想象力、区域空间观点等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区域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准确对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进行判定,一是运用我们讲课时的区域定位的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和分析,二是要加强区域对比方法的应用,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从相同的区域中找不同及不同的区域中找相同,并分析其异同的成因,从细处着手,这样不断训练就会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福建的梯田水稻、澳大利亚的牧场等教学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何两片区域的农业景观存在这么大的差异?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可以从空间角度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地理区域、气温变化以及降水分布等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两片区域景观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并且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讨论、辨析,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用图能力,从而提升其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2.3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进行课堂提问教学时,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统一,其问题的提出也需具有启发性、拓展性与趣味性,用以避免问题过于直白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对此,教师可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提问,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法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如在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景观图,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区域的景观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它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你的家乡有哪些典型的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并且从多角度去提问,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2.4以生活为本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要将这些地理问题与学生生活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加学生研究和思考的兴趣.而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弥补实践能力的缺失,增加学生用自己所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在生活中发挥地理学科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地震防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讲述2008年汶川安县桑枣中学无一人伤亡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掌握紧急疏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在学习水果含糖量与昼夜温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为什么新疆的葡萄、哈密瓜比其他地区要甜?以此导入昼夜温差的概念。在学习昼夜长短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统计最近一个月昼夜长短变化,再展开知识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信息搜集总结能力,而且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语: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最根本要求,对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严格地按照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准确地把握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科学特点突出的地理问题,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怀印.从核心素养角度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52.
[2]姚巧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模式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86.
[3]贾小云,周雨涵,吴雨霏.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究[J].学周刊,2019(36):60.
[4]蔡玮,刘承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分析[J].名师在线,2019(27):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