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线电厂 黄琪
在使用汉语逻辑方法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形成机理。从中把握了康德创新哲学逻辑方法的源头依据。
这是康德花费了多年的心血,采用认识逻辑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取得的成果。所谓认识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个别与一般层次一体,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结构。具体说来,就是从形态中把握属性,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将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来。
请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里面隐含的判断表,范畴表的样式:
一是解说环节形成的“质、量、关系,动、被动,何地何时”
主要诸“是”的分类略同于云谓的分类〈范畴〉,云谓有多少类,“是”也就该有多少类。云谓说明主题是何物,有些说明它的质,有些说量,有些说关系,有些说动或被动,有些说何地,有些说何时,实是总得有一义符合于这些说明之一。《形而上学》P94
一、文字形式的解说
云谓:从整体模式出发进行分析、表述
主题:指分析的对象
是何物:指对象的形态特点,本质属性
综合解说:从整体模式出发说明对象具有的属性、形态和特点。
有些说明它的质,——关键字为“质”,直观认识得到的内容
有些说量,——关键字为“量”,认识视角变换,从质到量
有些说关系,——关键词为“关系”,认识视角变换,从存在到关系
有些说动或被动,——“动或被动”,属于关系形态、模式
有些说何地,——“何地”属于所在位置,即“空间”
有些说何时,——“何时”属于“时间”
前三个环节属于分立形式,后三个环节呈现出一体形式,起名为“模态”。
这样一来,这些关键词的结构就显露出来,按照语言表述的顺序排列,呈现出这样的结构。
1、思辨形式的逻辑图
构成判断表的质、量、关系、模态不是概念而是关键词
2、直观形式的图像正位
3、与康德判断表关联起来
这就是康德从亚里士多德的表述内容中提取出关键字、关键词之后,按照表述的先后顺序和立体思维的菱形结构排列起来,得到了判断表的图像样式:四三结构。外部形式分为四种,模态内部包含三一体的样式。
二是论述环节同样呈现出四种形态,菱形排列的结构
典型实例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在解说“一”的本质属性时论述的内容提取出来。
(二)事物之由于本性而为一的,(甲)有些为了它们是延续的,因而称之为“一”,例如棒用绳捆成一束,木片用胶粘成一块;一条线,即使是弯曲的,因为它是延续的,所以仍被称为“一”,又如身上的各部,臂与腿亦称为一体。关于这些凡是自然延续的应较之于用技术使之延续的更富于一性。
事物之具有延续性者只能有一个运动,不能有纷歧的运动;一个运动当是在时间上讲来为不可区分的运动。自然延续的事物,不以接触而为一;将木片放在一起,互相接触,你不能说这已合成为一木,或一物或一个延续体。
事物若因延续而称为一者,即使弯曲的也仍应是一,不弯曲的更应是一,例如胫与腿较之股更应是一。直线较之曲线更应是一。曲线之成折角者我们说它是一,也说它非一,因为它全体的各个部分可以在同时动作,也可以不在同时活动;直线是同时的,折线则可以一段静时,一段在动。《形而上学》P90、91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归纳出“本性的一”具有四种形态,逻辑图为:
显然,这就是康德创新出菱形判断表、范畴表的原生态,它是从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论述方法中抽取出来的,至于采用菱形排列的样式,其创新灵感源自柏拉图的“感性三角形”和“立体思维有两个中介”的论述,在三角形的结构里面添加两个中介,就变成了菱形结构的样式。
三是完整地体现出判断表与范畴表两种形式的组合形态
有些事物是以数为一,有些以品种为一,有些以科属为一,有些以比为一;从数的,一于物质;从品种的,一于定义;从科属的,一于范畴(同科属的用同样云谓作说明);从比的,如以第三与第四事物相类衡。后者的合一常连及于前者;例如一于数者亦一于种,然彼于种为一,则未必于数亦为一;一于品种者亦一于科属,然彼于科属为一,则未必于品种亦为一:一于科属者亦一于比,然彼于比为一,则未必于科属亦为一。《形而上学》P93
判断表与范畴表的区别在于适用的对象不同,思辨的深度不同。判断表应用在事物自身的形态特点环节,属于静态的逻辑结构。范畴表应用在以关系形式出现的区别环节,属于动态的逻辑结构。逻辑解析的结果如下:
1、思辨形式的逻辑图
2、综合形式的图解
直接性:
间接性: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创新出来的判断表、范畴表,其根基是亚里士多德的论述结构。这就是哲学逻辑方法的创新特点:依据老子的道纪法进行推论。量、质、关系、模态是按照认识能力排列起来的。量和质是知性把握的存在形态,关系和模态是理性把握的对象属性。
排序形式:关系范畴后于质与量(形而上学)
“大与小”等必须相关于某些事物;但关系范畴后于质与量,作为实是或本体只算是其中最微末的一类;我们已说过,这里所相关的不是物质而只是量的一个属性,因为事物必须保持某种显明的本性,才能凭此本性物质对于另一些事物造成一般关系,或与另一些事物之部分或其类别造成关系。P291
关系没有本身的变化(形而上学)
关系为最微末的本体或实是,其标志可以在这里见到,量有增减,质有改换,处有移动,本体有生灭,只是关系无生灭,无动变。关系没有本身的变化;与之相关的事物若于量有所变更时,一事物,本身虽不变化,其关系便将一回儿“较大”,一回儿“较小”,又一回儿“相等”。(丙)每一事物,也可说每一本体,在各自涉及的范畴上其物质必然为潛在;但关系既不潛在地也不实现地成为本体。P291
量质关系模态的表现形式(工具论)
当一个词项述说另一个词项时,那么它所表明的要么是是什么,要么是质、量、关系、动作、承受、何地、何时中的某一个。P286、287
至于系列不能上升到无限的证明,在每一步骤上,谓项表明的要么是质,要么是量或其他某个范畴,要不然就是实体中的因素。后者在数目上是有限的。范畴的种类亦是有限的,即性质、数量、关系、动作、承受、何地及何时。P288
这里涉及到有限和无限
亚里士多德的排序与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排序不同
质、量、关系、动作、承受、何地、何时——亚里士多德的排序
判断的量、判断的质、判断的关系、判断的模态——康德判断表的排序
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模态的范畴——康德范畴表的排序
由此构成自身属性(认识论)与关系形态(逻辑学)的思维方式不同
关系环节体现“神奇的四”,康德将动作、承受、何地、何时归入模式范畴。
其中动作(自身状态)、承受(相互关系)、何地(所处位置)三位一体,构成空间模式,何时则是时间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先验环节的时间内涵包括表述语言文字的顺序、著述时的篇章结构。经验环节的时间指的是认识能力组成的认识结构,认识形态组成的思辨过程。
二、有关物自体的源头依据
1、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形而上学)
拉克利特——柏拉图——康德——叔本华共同属性:
在上列学术诸体系之后,来了柏位图的哲学,他虽则大体上步趋于这些思想家,却又与意大利学派颇有不同。在青年期,他最初与克拉底鲁相熟识,因此娴习了赫拉克利特诸教义(一切可感觉事物永远在流变之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在他晚年还执持着这些观点。P16
2、亚里士多德强调:语言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工具论》
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正如所有民族并没有共同的文字,所有的民族也没有相同的口语。但是语言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P49
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理论只是内心经验的符号,与物自体不同
由此构成认识的属性——现象,与真实的存在呈现出对立统一关系
3、康德使用的“自在之物”——无名的依据,存在于主体P255《工具论》
我们必须注意到,有一个错误是经常发生的。我们所努力证明的属性,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是首要的和普遍的,却被证明不属于首要的和普遍的。我们之所以犯这一错误,要么是由于我们不能发现与个体相分离的更高的东西,要么这样的东西存在,但它应用于不同属的对象时却没有名字,要么证明的主体碰巧是作为另一事物一个部分的整体。尽管证明适用于包含在它之中的所有特殊事物可以作为它的全体的谓项,但证明仍然不能首要地和普遍地适用于它。当我说证明首要地和普遍地适用于一个主体时,我的意思是说它本身首先是属于那主体的。P254、255
4、用老子河图模型法正位“自在之物”
时代哲学定义的“自在之物”内涵
文字为什么属于“自在之物”呢?理由根据是:文字属于思维把握存在的方法、手段,信息交流的形式、工具。人们从孩童起,就通过看图识字,指称对象的形式学习和把握文字的内涵,把握如何将文字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语句内容。可见,文字与天然存在的事物属性不同,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字既与客观事物分立,又与认识形态无关,它是用来表述内容的工具。与观点看法不同,自身没有认识形态掺杂在其中,完全符合“自在之物”的规定性。
三、判断表内部三一体的源头依据
1、判断的量:形式特点
全称、单称《工具论》
有些事物是全称的,有些事物是单称的,我的意思是说,全称可以被表述为多数主体,如“人”,单称则不能这样,如“加利亚斯。”P54
点评:这是康德从两极思维过渡到三段式:在全称、单称之间添加了“特称”。
2、判断的质:内容
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全称特称不定(单称)《工具论》
它或者是全称的,或者是特称的,或者是不定的。所谓全称前提,我是指一个事物属于或不属于另一个事物的全体的陈述;所谓特称前提,我是指一个事物属于另一个事物的有些部分、不属于有些部分或不属于另一个事物全体的陈述;所谓不定前提,我指的是一个事物属于或不属于另一个事物,但没有表明是特称还是全称的陈述。例如,“相反者为同一门学问所研究”或“快乐不是善”。P83
点评:“肯定的”和“否定的”处在有限环节,特点是根据隶属关系可以直接确定下来的,“不定的”内容上升到本质关系高度,属于无限环节的关系形态。康德将认识能力“有限和无限”添加到“判断的质”里面。
从隶属关系形式到本质属性
3、判断的关系:
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定言的——实例《工具论》
因此,十分显然,如果前提是全称的,一个前提是实然的,另一个前提是或然的,当小前提是或然的时,三段论总能够成立,有时是从原来的设定中,有时是从所述前提的转换中。P122
假言的——实例《工具论》
如果有一个端词跟中词发生全称关系,另一个端词与中词发生特称关系,当全称陈述(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与大词相关,特称陈述是肯定的并且与小词相关时,那么,三段论必定是完善的;但如果全称陈述与小词相关,或者词项间以其他方式相联系时,三段论便不能成立。(所谓大词,我是指包含中词的词项;所谓小词,我是指从属于中词的词项)。P90
选言的——实例《工具论》
当全称前提与特称前提相对立时,在什么条件下,三段论成立,在什么条件下,三段论不成立。如果两个前提的形式相同,即都是肯定的或者都是否定的,那么三段论就不能成立。P95
点评:这是康德依据三段论的形态特点,间接概括出“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三种形态。上升到本质属性高度,则与亚里士多德的表述规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紧密关联在一起。
从成立、不成立、有条件中抽象,得到三种属性,从三段式的形态上升到本质属性,分析综合的产物
4、判断的模态《工具论》
实然、或然、必然P104
有的三段论是必然的,有的是实然的,有的是或然的。P104
点评:这是康德采用直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得到的三种形态。
用河图模型定位,逻辑图像是这样的:
四、范畴表内部三一体的形成机理
1、量的范畴没有实例,它是从判断的量跃升到量的范畴:属于认识的深化
┌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表述形态:判断表的排序
└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本质属性:范畴表的排序
判断表和范畴表在排序形式上不同,相互之间呈现出背反关系
2、质的范畴也没有实例,它是从判断的质跃升到质的范畴:属于思辨深度不同
┌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判断形态:判断表的三个环节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本质属性:范畴表的三个环节
判断表和范畴表三个环节的词语不同,相互之间呈现出对立统一关系
差别性:“肯定的”是形式特点,“实在的”是本质属性
对立性:“无限的”是变化形态,“限制的”是条件结果
同一性:“否定的”是直观形式,“否定性”是间接形式
由此构成判断表与范畴表二者之间的思辨深度不同,层次结构
3、关系范畴环节的三一体
实体与偶性:十对范畴《工具论》
一切非复合词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P5
举个例子来说,实体,如人和马;数量,如“两肘长”、“三肘长”;性质,如“白色的”、“有教养的”;关系,如“一半”、“二倍”、“大于”;何地,如“在吕克昂”、“在市场”;何时,如“昨天”、“去年”;所处,如“躺着”、“坐着”;所有,如“穿鞋的”、“贯甲的”;动作,如“分割”、“点燃”;承受,如“被分割”、“被点燃”。P6
点评:实体是一,偶性是多(九种形态)
实体与偶性:一与奇与偶的关系(形而上学)
因为无限数是既非奇数又非偶数,而列数生成非奇必偶,非偶必奇。其一法,当1加之于一个偶数时,则生成一个奇数;另一法,当1被2连乘时,就生成2的倍增数;又一法当2的倍增数,被奇数所乘时就产生其它的偶数。又,假如每一意式是某些事物的意式,而数为意式,无限数本身将是某事物(或是可感觉事物或是其它事物)的一个意式。可是这个本身就不合理,而照他们的理论也未必可能,至少是照他们的意式安排应为不可能。P279
点评:无限数是统一体,奇数与偶数是分类形式,内含转化关系,质变结果。
原因和结果:《工具论》
设定我们在月球上,看见地球遮住了阳光,我们也不会了解月食的原因。我们只感觉到月食在那时发生,却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原因。因感官知觉并未告诉我们任何关于普遍的东西。不过,如果通过不断重复地观察对象,我们成功地把握住了普遍,那么,我们便有了证明。因为从特殊经验的不断重复中,我们得到关于普遍的见解。P303
点评:从特殊经验的不断重复中,我们得到关于普遍的见解——这段话表明,实践出真知。没有涉猎到原因和结果的文字属性——思维工具。
原因和结果《工具论》
以这种方式联系着的原因和结果,当它们出现时是同时出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当它们共存时是共存的。但是在连续的时间中不同时出现的事物是否也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呢?一个过去的结果具有另一个更为过去的原因,一个将来的结果有另一个先于它的将来的原因,一个现在的结果也有一个先于它的原因P329
点评:因果关系的两种形态:同时出现,原因结果一体;前因后果,原因结果相继呈现。
协同性交互作用:作用或被作用(形而上学)
如范畴分为本体,质,处,作用或被作用,关系,量,则运动必归于三类——质,量,处。本体无运动(因为本体无与之相对者),关系亦然(因为相关系的两者之一变化时,另一相关词项虽全无变化,亦已失其原关系,——所以它们的运动是附属的)。作用与被作用者,或主动者与被动者亦然,因为这既没有“运动的运动”,也没有“生成的生成”,一般说来也就没有“变化的变化”。P233
协同性交互作用:动作与承受《工具论》
动作与承受,既有相反者,也有更多或更少。例如,加热与冷却相反,被加热与被冷却相反。令人快乐与令人痛苦相反。P34
4、模态范畴环节的三一体
可能性、不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工具论》
具体环节的实例
作了前面这些区分之后,我们必须证明这一些关系,即关于断言或否认可能性、不可能性、偶然性、必然性的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些困难。P69、70
整体环节的实例
范畴的模态《工具论》
存有、非有;偶然、必然,可能、不可能P73
推论环节的实例
可能、不可能,必然属于,必然不属于P129《工具论》
因此,十分清楚,与我们原来所定义的“可能”与“不可能”相反的,不仅是“必然属于某个”,而且是“必然不属于某个”。P129
演绎环节的实例
必然、偶然、或然(形而上学)
再有一个问题,或许所谓即非经常又非大多数如此的事物实际是没有的。我们必须以这问题为讨论的起点。确定地,这是不会没有的。那么,在这些以外,世上当另有或然的与偶然的事物。然而事物倘只是大多数如此而已,那么,世间又究竟有无经常事物,与永存事物呢?P122
用河图模型定位,逻辑图像是这样的:
五、菱形排列结构的源头依据:柏拉图的型
1、线段喻的本质属性:它是构成判断表、范畴表两种样式的依据
2、菱形排列样式的依据:立体思维需要两个中介
任何三个数,如在正立体和正方形那里,其中必有一个中数。相对于头数,它是尾数;相对于尾数,它又是头数。因此,中间数既是头数又是尾数,而头数和尾数却成了中间数。因此,这三个数同时扮演了同样的角色,三位一体。P22
如果宇宙体是没有厚度的平面,则只需一个中间数就足以使它和其他数结合为一体。但我们的宇宙表现为立体,而立体需要两个而不是一个中间数。因此,神用水和气来做火和土的中间数,并使它们之间尽可能地成比例……(谢文郁:蒂迈欧篇P22)
3、四三结构的源头依据:二倍数与三倍数的结合
4、康德设想理性巴别塔的依据:感性三角形
我们讨论了这些立体的结构。接下来,我们要把它们分配给火、土、水、气。对于土,我们把正立方体给它、土在四种元素中的惰性最大,可塑性也最大。符合这样的本性的当然是拥有最稳固平面的立体。我们注意到,在这两种(原始)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平面在本性上要比不等腰三角形平面更稳固。就其所构成的平面而言,正方形当然要比三角形更稳固,无论是部分还是整体都是如此。因此,我们把这个图形分配给土是符合我们的相似解释的。在其余的图形中,最不活跃的给水,最活跃的给火,中间的给气,也就是把最小的立体给火,最大的给水,中间的给气,即角最锐者给火,次者给气,再次者给水。(谢文郁:蒂迈欧篇P39)
我们这里谈论的是原始的、不是被构造的立体结构。我们注意到,它们各自又有许多种类。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立体内的本原三角形构造。本原三角形构造立体时其大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小些,有些大些。一般来说,一种元素的种类有多少,本原三角形的大小不同就有多少。这些不同大小的本原三角形混在一起,导致了无限的多样性。我们要对宇宙给出相似解释,就必须对这一点加以研究。(谢文郁:蒂迈欧篇P40)
作者简介:
黄琪,北京市东城区,100007,北京市半导体器件研究所,已退休。后归入北京无线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