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张子莺 350117
摘要: 1911年纽约三角衬衣厂大火作为美国劳工和消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了美国社会深刻长远的反思。希望运用文献研究和分析等方法,主要从进步女性形象的视角来了解和阐释这场大火产生的历史背景,对美国工人制度、消防制度、福利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一定分析。说明其在妇女史上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in New York in 1911, 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abor and fire protection, caused a profound and long-term refl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hopes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f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gressive female images, and to analyze the hug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improvement of American workers' system, fire protection system, welfare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Explain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women.
关键词:三角衬衣厂 进步时代 女性形象
Key words: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Progressive Era; Female Image
二十世纪初,美国正处于经济、工业的高速发展时期。美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思想也不断变化,进步主义运动兴起,人们相信改革和经济的力量。这个宽松和平的社会环境也让各类人群有着自由的思想追求。此时一场被称为“改变了美国的火灾”发生了。
国外学界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对这一事件的记录和还原,如利昂·斯坦的《三角工厂大火》;从当时政治角度对这一事件发生前后进行分析,如大卫·德莱尔的《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对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历史的回顾,如何促进安全文化深入雇主、雇员、政府乃至非政府组织的认识当中,要求修改相关法律,重视每年因公殉职和职业病等工人的补偿;对现代国际妇女权益的促进,要铭记历史,帮助女性劳动者获得应有的权利。对美国教育的历史意义,是历史教学探讨的必备事件;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进行体面劳动研究,呼吁建立公共安全宽带网络等新时代的保护措施。而国内学者何黎萍,侯俊玲和孙静静共同探究了在这一事件中诸多意大利移民女工的境遇;房清玲则从生命安全价值的意义方面,呼吁人们认识到生命高于财富;邓轶从城市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对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状况,解决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等现实问题;周榕与颜昌武等学者从城市火灾危机管理的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和近年突发性危机事件,探究中国如何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学习美国日本先进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着重于研究这场大火所带来的启示和影响,还有对政府机构、政策,法律等的促进作用。对这一历史事件本身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备。因此,本文将会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运用文献研究、分析等方法,通过初步探讨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多方位的阐释这场大火产生的背景、深层原因和意义。
一、纽约三角衬衣厂大火
1911年3月25日,美国纽约三角衬衣厂发生火灾,导致大概146人死亡。三角衬衣厂是纽约市最大的衬衣经营商,一些“无足轻重”的女人生产出了精美的女士衬衫,这种服饰物美价廉,一度成为时尚。三角衬衣厂坐落于纽约华盛顿广场角落处的阿希大厦(Asch building),阿希大厦邻近纽约大学法学院,是一座十层楼高配有电梯的大楼,三角衬衣厂位于最高的三层。
事件发生在星期六下午4点左右,在楼内有约六百名工人工作时,大厦起火了。据悉最先着火的地方是第八层,很可能是某人将未燃尽的火柴或者烟头扔到碎布堆的附近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使用过度的缝纫机起火从而引发火灾。总之,火焰扩散的速度很快,当一名八楼的员工发现火灾时为时已晚。到4点45分,华盛顿广场的一名路人看到大楼上的浓烟,拉响了火灾警报。八楼的工人试图以水救火,却发现水龙头年久失修无法出水,用桶舀水槽中的水阻止火势蔓延也无济于事。电梯员约瑟夫·齐托(Joseph Zito)和加斯帕·莫尼罗(Gaspar Mortillalo)利用电梯上下三次,从九层救下了不少人。但是大楼中的电梯既小也慢,很快就因为高温愈加迟缓,惊慌的人们从电梯口跳下使电梯箱变形最终无法救援。狭窄的逃生通道将人们困在楼梯里,大火逐渐蔓延到整个工厂。
目击者大卫·德莱尔在其书中将火灾发生时的这一逃命时刻称为三分钟。三角衬衣厂作为一家服装成衣厂,工作环境和防火措施简陋,会定期清理每天产生的大量废弃线头和布头。但在火灾发生时,这些易燃物就会助长火势。火灾发生时,慌乱的女工并没有任何消防安全意识,只是跟随人群逃跑。被紧锁的逃生通道(为了防止工人偷窃而上锁)大门和设计不合理的消防铁梯,以及只能升到六楼高的消防云梯。无一不证明了这一时期的纽约工厂关于劳工安全规定缺失,以及纽约市政府在工业标准、消防标准、商业用房和住房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已经十分落后,不得不改。
从外部因素来看,工厂主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纽约市不严谨的城市建筑防火条例,低效率的消防队伍,以及在消防建设资金中存在的贪污问题都是灾难发生的原因。威廉姆·谢颇德(William Gunn Shepard)是目击事发的记者,他曾回忆道:“在那一天,我牢记了一种永不会忘记的声音,这声音是如此的可怖,以至于任何描述都不能形容出——砰!一条生命快速撞击在石质人行道上”
二、火灾的起因和影响
作为美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次灾难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已调查的较为清晰。更值得探讨的是这场令纽约工人阶层痛彻心扉的灾难事故所带来的意义与影响。
(一)火灾后的人们
据调查,最终约有六十二人因从高层跳下而摔死在人行道上。外部消防梯由于年久失修,在多个逃难者爬上去的时候损毁断裂,约二十人因此死亡,他们当时离街道仅有一百英尺(约三十米)。救生员在电梯里发现了约二十具尸体,在九楼过道中发现了四十到五十具尸体。其中死者多为外来移民女孩(包括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和犹太人),平均年龄十六至二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十四岁。
火灾发生的几天后,一些行业协会积极分子和社会改革者在纽约市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进行了大型集会演讲。4月2日晚上,在大都会歌剧院举行大型集会,呼吁建立一个常驻委员会,倡议推进工厂立法。在火灾发生后的3年里,纽约州根据这一事故中所反映的工厂安全问题,建立了一套现代工厂标准。
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引起广泛的震动,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也介入调查。为促进立法,政府成立了“纽约州工厂调查委员会”和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等组织,以保护劳工的权益与防止同样的火灾发生。这些组织在美国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劳工立法和工业管理立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三角衬衣厂大火发生在政治较为敏感的时期,对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改革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它也使政府从侧面看到了美国劳工关系的缺陷之处。
正如李?霍尔(Lee Hall)所说“服饰碰触每个人” ,此时的美国服饰行业蒸蒸日上,如同三角衬衣厂一般大部分雇佣女工的服装厂不在少数。平均来说,服装工厂的工人的工资通常分为工资工和计件工。工资工的工资周结,每周六下午下班时间结算,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制作服装数量发工资。服装业的工资始终偏低,即使按当时的标准衡量。1885年,最优秀的服装工人每周只有10美元,到 1930年,成衣工人每周平均收入为24.51美元,比船坞工人和屠宰场工人收入低至1.50美元。
早在火灾发生之前,国际女性服饰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 Ladies'Garment Workers'Union,简称ILGWU)就发起了为期十三周的罢工。目的是改善防火安全、提升工资、注重传统服饰需求和减少工时。协会呼吁罢工持续到至少有三百个服装工厂达成协议。但,参与罢工的三角衬衣厂工人在没有得到协会认可且在工厂主给予不明许诺的情况下恢复了生产。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和血汗工厂的兴起造就了大量城市底层工人。随着教育的普及,工人罢工运动不断。这次工人罢工是服装行业在纽约最大的一次,但三角衬衣厂工人的妥协为灾难埋下了伏笔。
(二)审判
紧接着就是政府开始针对这一事故展开调查,寻找原因、责任方和解决赔偿等问题。纽约地方检察署对三角衬衣厂所有人艾萨克·哈里斯(Isaac Harris)和马克斯·布兰克(Max Blanck)提起七项刑事诉讼。其中三个法庭指控一级谋杀罪,三个法庭指控二级谋杀罪。在审理过程中,有陪审员认为工厂巡查员的责任比工厂所有人更大。现今,更有一些人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就该怪罪于受害者本身。
有陪审员说:“我并不认为任何人应为此负责……它是上帝的旨意。我认为工厂被烧毁是既定的命运,工人为此负责比任何人都更好。我想这些女孩毫无疑问不具有和他人一致的聪慧,易于陷入恐慌。”这种论调显然带有性别歧视,并试图从这个角度重新解释火灾责任归属。强调“女孩”和“成年女性”,并用所谓的“习惯”认为男性在同样情况下能够做到更好。如果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工人的无知,那么就无法保证社会舆论和其他组织会因试图阻止同类型不合理事件发生而进行直接的干预。如果调查结果显示事故的发生经过严谨的分析后,部分责任归因于工人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另一部分归因于工厂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
在民事诉讼方面,该案持续了两年之久。一次起诉中,就工厂逃生通道门上锁和不安全的消防梯提出五万美元的索赔。两位工厂主的律师以同主雇员的粗心大意和疏于防范,而不是雇主的大意行为为由反驳。之后,幸存者安娜·古洛(Anna Gulla)以精神伤害上诉,要求两千美元的赔偿也未能成功。直到1913年,火灾调查员在三角衬衣厂着火楼层废墟中发现工厂主使用多种方法上锁逃生通道的痕迹以及多次着火的迹象,只不过1911年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最终,即便除去对受害者家属和受伤者的赔偿,两位工厂主也从每位死去的工人身上得到了445美元的保险金。
(三)改革
之后,政府开始承认和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方面),调节劳资关系,解决纠纷。到1913年和1917年分别设立了协调与和解委员会(Coordi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美国调解事务局(United States Conciliation Service)等部门使调解工业争议与劳资冲突成为一种制度。劳工立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许多州就童工和女工问题、工资工时问题、劳工保护问题、事故赔偿问题等积极立法。美国联邦政府于1916年制订了《基廷-欧文法》(Keating-Owen Act)和《亚当森法》(Adam Act), 对童工雇佣标准和铁路工人的工时及工资分别做出规定。1906年、1908年和1916年国会通过《雇主责任法朴建立事故赔偿制》(The Federal Employers Liability Act )。也间接影响了《1918年移民法》(Immigration Act of 1918) 的出台,此法虽仍旧是限制性和歧视性的移民政策,但较以往已有所进步。
除法律层面外,这场灾难对美国犹太人来说是其在美国历史上进步的重要节点,它体现了进步犹太主义、犹太女性认同(Jewish women's identities)和犹太激进社会正义等文化思想现象。能使民众重新思考犹太人在北美社会的严峻地位,进而反抗不公正。因为她们认识到,弱势的犹太女性群体在这一事故中不可能得到法庭的公平判决,她们必须形成有组织的抗争群体。
三、火灾事件中的进步女性形象
在基本清楚了这场灾难发生的经过和影响后,对于这些在进步主义时期(Progressive Era)的城市中活跃的女性究竟是如何在这一事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界定进步主义时期
二十世纪初开始广为理解的“进步”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落后”的反义词,而是起源于一种流行的社会信念。即大家普遍认为,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就是不断发现再认识自然和规则,进步则是将规则应用于规范和谐的人类社会。就进步主义运动的定义而言是指在实践、运动和制度层面的美国,有一批以“进步”、“民主”、“秩序”、“效率”和“正义”等为口号的思想家、理论家与政治家,在世纪之交的新环境和背景下,掀起的一场重建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运动。对美国来说不亚于当初建国所遗留下来的影响力。
就笔者理解而言,进步主义运动注重科学、理性和知识,是在经济市场化和内战结束后美国本土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渴望不断完善人性,社会渴望推动其质的转变,务必使人与社会制度都能够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同时坚信仍有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不惧于前进或改变。
(二)进步主义女性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人们热情的投身于工业大发展,而相匹配的工业标准无论是生产、质量、管理、安全甚至包括工人素质都是处于良莠不齐的阶段。利益才是资产阶级真正重视的东西。工业的繁荣掩盖了问题,问题的积累最终会爆发出来。有“血汗工厂”之称的肯定不止纺织行业。低廉的工资、繁重的工作、漫长的工时和毫无人情的工作环境,日复一日地消磨着工人这个阶级的耐性和积极性。更别提,以女性和外来移民为主的三角厂工人,在十层的大楼高层工作,为了防止偷窃和工人自己夹带而只留下一条出入的通道,并上锁。每次下班时都要仔细检查才能够离开,他们的待遇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女性权利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一部分受到良好教育的富有女性已经逐渐投身到为女性争取权利的道路上。如1909年,阿尔瓦·范德比尔特(Alva Smith Vanderbilt)从进步主义朋友听说制衣工人的境遇,认为妇女拥有选举权才会杜绝这类事件发生,并支持接下来的大罢工。嫁入豪门的女工萝丝·斯托克斯(Rose Pastor Stokes),从一开始就站在罢工者一边。J.P.摩根的女儿安·摩根(Anne Morgan),为女性成立私人俱乐部“殖民地俱乐部”(Colony Club)并邀请一批罢工者和领袖在俱乐部共进午餐。罢工的女性领袖,如安娜·肖(Anna Shaw)在1909年跑马场露天剧场演讲:“我们去工厂流泪流汗,不是为了逃避我们身为人母的责任,也不是不想享受家庭生活。……但我们该怎样谋生——去工厂做工还是站到街上?”新加入美国的欧洲移民,如罗西·弗里德曼(Rosa Friedmann)等迫于生计和暴行而来到美国,同时又渴望思想和受教育的白人女性。
从ILGWU此前发起的长期罢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容忽视,进步主义思想也促使这一时期的美国人积极寻找解决之道。一场大火,上百条人命,随着调查而显露出来的不只是火灾隐患或者责任者,还有工人阶级在美国社会的诉求与不满。三角衬衣厂大火能够引导这一变革不能缺少ILGWU及其他联盟的组织领导和对这一惨痛教训的铭记,不忘促进政府更加高效有序。通过这一灾难性事故,各个掩藏在发展下的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大量不同的组织借此抒发自己的主张。包括女性、犹太人、移民、工人、工业规范及相关法律乃至于教育等方面,都以此为契机,改革和扩大其影响力。
结语
20世纪初的人们日益清楚,对工人阶层的剥削和不重视必然会产生反抗乃至动荡,社会的动荡最终可能伤及每个人。那一时期的美国人民相信进步和民主最终借此促进了社会法律(主要是劳工法)的完善,更新了社会政治。各种女性权益、犹太人权益、移民权益,有色人种权益的维护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形成一种社会热潮。他们纷纷要求改变,各地都出现了女性劳工维权组织,为这场大火设立了纪念日,每年都会举行游行活动以此来保证人们不会忘记这场灾难。而在这一事件中出现的女性劳工领袖,普通女性工人,热衷于社会工作的女性义工,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和法律调查的工作人员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她们的形象看起来还很微弱,却是蓬勃向上的。国内关于这一事件本身的研究已经较为完整,笔者仅仅是从女性形象在这一事件中的体现稍作分析,希望还有更多进步的空间。
注释:
1.大卫·麦克. 美国安全健康的百年感悟[J]. 现代职业安全, 2016(1): 89-91.
德莱尔. 兴邦之难 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M]. 刘怀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Katharina Hering and Michele Forman. Interview with Michele Forman[J]. The History Teacher, 2003, 36(3): pp. 404-406.
Barbara Y. Welke, Unreasonable Women: Gender and the Law of Accidental Injury, 1870-1920[J]. Law & Social Inquiry, 1994, 19(2): pp. 369-403.
Leon Stein. The Triangle Fire[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2.何黎萍,侯俊玲,孙静静. 20世纪初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女工境遇探析——以纽约市三角衬衫厂火灾为例[J]. 安徽史学, 2020(4): 18-27.
房清玲. 美国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命意识自觉[D]. 河南大学,2011.
邓轶. 城市突发性火灾的危机管理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周榕. 城市化进程的事件性拷问[J]. 时代建筑, 2011(2): 8.
宁丙文. 环球职业安全健康动态[J]. 环球动态, 2011(4): 112-113.
颜昌武. “三角火灾”与美国社会认同的重构[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169-177.
3.Kheel Center. 141 Men and Girls Die in Waist Factory Fire; Trapped High Up in Washington Place Building; Street Strewn with Bodies; Piles of Dead Inside[N]. New York Times, 3 March 26, 1911.
4.这种女士衬衣常常与样式简洁的裙子搭配,裙子也仅长至脚踝,实用性很强,是美国服装史上真正打破了阶层的时尚之一。参见德莱尔. 兴邦之难 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M]. 刘怀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5.Kheel Center. 141 Men and Girls Die in Waist Factory Fire; Trapped High Up in Washington Place Building; Street Strewn with Bodies; Piles of Dead Inside[N]. New York Times, 3 March 26, 1911.
6.Leon Stein. The Triangle Fire[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p.37.
7.Leon Stein. The Triangle Fire[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9.
8.Arthur F. McEvoy. The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of 1911: Social Change, Industrial Accid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on-Sense Causality[J]. Law & Social Inquiry, 1995, 20(2): pp. 627-629.
9.Leon Stein. Out of the Sweatshop: The Struggle for Industrial Democracy [M]. New York: Quadrangle/New Times Book Company, 1977, pp. 196-197.
10.Price, George M., James P. Whiskeman, Elizabeth C. Watson, Zenas L. Potter, Charles Baskerville, Charles F. McKenna, Charles T. Graham. Rogers, John H. Vogt, Pauline Dorothea. Goldmark, and George A. Hall. Second Report of the Factory Investigating Commission, 1913[R]. Senate (Series) (New York (State). Legislature. Senate), Albany: J.B. Lyon, Printers, pp. 1193-1340, 1913.
11.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简称OHSA。成立于1970年,是美国劳工部的下属机构,见www.osha.gov
12.New York (State) Factory Investigating Commission,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Factory Investigating Commission, [R]. Albany, New York: The Argus Company, pp. 13-20, 1912.
13.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Safety Engineers,简称ASSE。因为这场火灾的发生而成立,是一个非政府组织,见www.assp.org
14.Barbara Y. Welke. Unreasonable Women: Gender and the Law of Accidental Injury, 1870-1920[J]. Law & Social Inquiry, 1994, 19(2): pp. 369-403.
15.欧文·豪. 父辈的世界[M]. 王海良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81页。
16.Leon Stein. Out of the Sweatshop: The Struggle for Industrial Democracy [M]. New York: Quadrangle/New Times Book Company, 1977, pp. 68-70.
17.Arthur F. McEvoy. The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of 1911: Social Change, Industrial Accid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on-Sense Causality[J]. Law & Social Inquiry, 1995, 20(2): pp. 621-651.
18.同上,第637页.
19.意思是为同一个老板工作的员工,也就是同事,法律术语.
20.Arthur F. McEvoy. The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Fire of 1911: Social Change, Industrial Accid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on-Sense Causality[J]. Law & Social Inquiry, 1995, 20(2): pp. 621-651.
21.李剑鸣. 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J]. 世界历史, 1991(6):54.
22.Karen Brodkin. On the Politics of Being Jewish in a Multiracial State[J]. Canadian Anthropology Society, 2003, 45(1): pp. 59-68.
23.张亮兆. 拉福莱特与进步主义运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6年,第11页.
24.参见德莱尔. 兴邦之难 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M]. 刘怀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8-79页.
25.同上,第70页。
26.同上,第107页。
作者简介:张子莺(1996.6-),女,河南,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东南亚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