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航天产品工艺设计的“三个面向”质量分析方法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卷7期   作者:夏宁,者鹏,张雅晖,马鑫,张佰森
[导读] 从面向产品、面向流程和面向组织三个方面
        夏宁,者鹏,张雅晖,马鑫,张佰森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从面向产品、面向流程和面向组织三个方面,针对载人航天产品工艺设计发生的问题,深层次分析原因,查找问题背后的隐患,深入开展管理薄弱环节分析,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
        关键词:面向产品、面向流程、面向组织、质量分析方法、薄弱环节

一、引言
        质量管理是航天人员的使命,是航天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义。航天工作目前呈现出任务密度增大、技术难度提高、研制周期缩短的形势,加强技术归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三个面向”与举一反三方法已经势在必行。研究所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有效推动了航天工作的开展,并取得成效。
        对型号发生的质量问题,从产品、流程和组织三个维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查找问题背后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的一种工作方法,用以确保航天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研制技术和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和优化,质量保证能力持续增强。
二、线缆束与棱角磨损防控不到位问题“三个面向”质量分析
1.问题概述
        某型号控制单元指令回线短路问题。问题定位于控制单元工艺文件中对线束路径及二次绝缘措施规定不细化,使线束与壳体内部凸耳发生接触、磨损,造成指令回线异常短路。
2.“三个面向”质量分析与落实
        2.1面向产品管理薄弱环节分析
        1)对合盖后线束非预期移动风险识别不到位,工艺文件细化量化不足
        工艺师在编写工艺文件时,未识别出“盖板合盖时会造成导线束移动,对产品保证要素二次绝缘的导线束绝缘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工艺文件中未明确线束路径,工艺文件细化量化不够,导线绑扎“将导线束按去向及粘固位理顺”,操作人员实施操作弹性空间较大,按自身理解对导线束进行处理。
        2)导线束与棱角安全间距及绝缘防护检验要求有效性不足
        在实施整机封装工序时,会改变导线束状态,产品由于印制板组件的阻挡,活动导线束在产品合盖后的状态难以观察,后盖板凸耳棱角与活动导线束是否接触无法确认,检验员对导线束在凸耳棱角附近位置处“缠绕热缩布或热缩套管”的检验有效性不足。
        2.2  面向流程管理薄弱环节分析
        1)工艺流程薄弱环节
        工艺流程导线束走线路径检验要求不明确,总装工艺流程,在焊接导线工序后设置检验点,检验项目更多关注了导线正确性,但对导线走线路径未明确检验要求,为产品合盖时导线束与安装耳片接触留下隐患。
        2)正样产品投产前产品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产品投产前,对投产产品生产状态进行了确认,但产品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不到位。
        某型号控制单元尽管将“导线束与金属结构件接触时二次绝缘”识别为产品保证要素项目,但工艺师未能进一步识别出合盖时因导线束路径变化造成与凸台棱角接触的风险,暴露出对产品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需进一步强化产品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
        2.3  面向组织管理薄弱环节分析
        1)产品特性分析不到位,生产过程产品特有技术风险识别存在薄弱
        产品特性分析不到位,在生产过程产品特有技术风险识别能力方面有薄弱,主要表现在即使已经将“导线束与金属结构件接触二次绝缘”作为产品保证要素的情况下,仍未能进一步识别出合盖时因导线束路径变化造成与凸台棱角接触风险。
        2)部分人员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标准要求不高
        一是质量意识不强,主观上认为有之前成功研制的基础,状态和流程相对成熟,思想意识有所松懈,对产品生产过程风险再识别不到位,在工艺实现等方面细化量化不足;
        二是质量标准不高,产品导线束工艺要求不细化,导线束状态给操作人员自由度较大,各型号控制单元产品导线束走线状态不一致,对产品状态的一致性重视不够,在质量标准上与“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3)需进一步强化工艺文件审查的有效性
        工艺文件细化量化不足是造成线缆束磨损防控不到位问题的主要原因,审签过程中,未能审查出该问题,暴露出工艺文件审查的有效性不足,校对、审核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
        2.4 对产品的处理措施
        按照某型号控制单元导线束走向状态,采取图示和文字结合方式对导线束成型过程进行明确;细化导线束控制要求,采取导线束分别绑扎固定方式,即两束导线分别固定在后盖板两个绑线柱上,且固定在绑线柱中段部位,图示和文字明确导线束的预成型走向和绑扎固定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导线束绑扎路径
        2.5  面向流程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
        1)加强质量要求培训和学习
        设计和生产制造部门联合召开了质量问题专题分析会,通报了此次问题,并对全体设计师、工艺师、产保人员、操作人员、检验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讲解了如何将产保要素的识别与产品特有工艺实施风险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进一步强化一线人员对特性分析及生产阶段产品保证要素识别方法的理解。强化技能操作人员质量意识教育,进一步明确吃透工艺文件,提高对技术文件三级审签要求的认识。
        2) 强化产保要素的有效落地
        持续强化开展特性分析工作,型号产品全面贯彻落实特性分析新标要求,加强技术风险分析的识别和控制,提高工艺人员对特性分析和产保要素识别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2.6  面向组织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
        1)加强工艺文件审查有效性
        评审前分解细化工艺文件审签的流程及项目,确保审核要素完整覆盖并责任到人。发挥产品保证工程师作用,增加工艺文件落实产保要素检查项目,对产品保证要素在工艺文件中的落实细化、量化等进行检查。
        2 )加强评审把关有效性
        严格落实工艺评审职责和要求,对工艺文件的全面、细化、量化、可操作性严格把关,细化工艺评审审查要素,确保各级评审实施有效,加强评审前文件审查,在项目启动初期确定较为固定的评审专家组,产品首席专家全程参与。加强评审待办事项的闭环管理,建立各级评审台账,明确待办事项闭环跟踪情况,有效提升评审有效性。
        3)健全导线束工艺要求,支撑电子产品导线束绝缘产品保证要素落地
        进一步明确导线束走线的工艺方法,为电子产品特性分析及产品保证要素识别、控制的方法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指导工艺师在工艺设计阶段将“导线束绝缘防护”产保要素落实到产品工艺文件。
        4)完善《生产制造部工艺评审实施细则》提升评审有效性
        进一步细化了评审前工艺文件审签的流程及审查项目,强化经验丰富的工艺技术人员在工艺风险识别和把关作用,将工艺评审要素前移,优化评审方式,由原来将评审集中在评审会时向会前审查、会中把关、会后闭环模式转变,提升评审有效性。
结束语
        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个面向”质量分析工作要求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组织责任部门结合质量问题归零从“面向产品”、“面向流程”、“面向组织”三个维度查找薄弱环节,完善产品研制中设计、流程管理和组织作用,有效杜绝重复性和低层次质量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宇航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集团公司《“三个面向”质量分析工作指南》.Q/QJA 709—201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7
[2]陈佳园.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实现产品化问题的研究.东南大学,2011
[3]冯毅.软件产品化工程方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
[4]李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化软件管理研究.复旦大学,2009
[5]杨芙清.以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电子学报,1999

作者简介:
夏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质量技术处主管,长期从事质量管理工作。
 
邮编:730000
 
邮箱:124982327@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