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水土保持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   作者:汤小钱
[导读] 近年来,土地综合整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协调发展模式在我国某地区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某市土地综合整治为例,阐述了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分析了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举措,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环境管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艺佳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汤小钱

摘要:近年来,土地综合整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协调发展模式在我国某地区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某市土地综合整治为例,阐述了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分析了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举措,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环境管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1、全区土地整理的水土保持理念
        1.1生态优先,保护、开发、治理相结合
        全区土地整理按照“生态优先,保护、开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生态要素充分渗透到治理的各个细节,在环境承载力条件下进行开发,注重生态价值取向的先进理念,不盲目追求规模化发展,追求形成生态和谐、环境良好的农业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比如,一个城市明确规定了土地综合整理的范围,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复垦的区域内选址,包括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
        1.2转变工作机制,形成“水土保持+”格局
        从平原到郊区,再到山区,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形成了一条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按照“山、水、林、田、湖、草、路”的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模式,改变以往“跟踪”水土流失治理的“小家庭”机制,以全区为单位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化农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休闲养生综合体建设形成了“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矿山管理+文化旅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以往水土保持“单打独斗”和“治而不治”的局面,下了一盘棋,形成了社会节水的局面。
        1.3立足民生需要,转变“治沙”思路
        与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相比,“点控”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方式。工程实施后,虽然控制面积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强度有所减轻,但并不一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为此,在一个城市的土地整理实践中,改变了过去只按水土流失强度安排管理工作的模式,由过去的治理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以民生为导向的治理模式[1]。依托“治山、治水、治污、治贫”的理念,注重民生、注重实践,水土保持已经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如发展苗木种植、特色农业、特色果业等产业领域,使人民群众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受益者,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1.4坚持因地制宜,立体整治,注重生态修复
        统筹规划矿山底板用地、弃渣场整治以及未利用坡地连片复垦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横向上,通过建设和改造农田集中区,实施植物生态护坡、草坪生态埂、堆石生态水系、透水生态铺装、植被缓冲带等措施,改善生产环境和水环境,高效节水灌溉、截排水系统、沙堰等措施;纵向上,通过对利用效率低的土地进行调整、整治、改造和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采取工程技术、生物修复等措施,保证复垦后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针对矿山废弃地,加强“矿山土地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开发、矿山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如对废弃矿山边坡进行路堑支护、钻孔植草、铺设营养棒(30%泥炭土、1%保水剂、5%缓释肥、2%珍珠岩、3%蛭石、44%腐殖土、10%纤维、5%微生物)、高阶颗粒喷播(基层混合土采用晒干泥炭土,腐殖土、木纤维、高级颗粒剂、粘结剂、保水剂等,厚度6-8cm,表土厚度约2cm;在平坡和局部平台处设置种植围堰。围堰挡土墙采用植被袋堆放,边坡锚杆SNS活性网固定。植被袋背面回填种植土,种植小灌木、攀援植物,充分发挥和应用矿山边坡的自然植被恢复能力,加快自然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促进废弃矿山整体生态恢复。



        2、土地整理的生态文明价值
        2.1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减轻了旱涝灾害威胁,控制了水土污染,提高了土地复垦率,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通过对曲江区富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GF-1遥感影像资料在建设前(2017年5月)和建成后(2020年4月)进行解译,发现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轻度侵蚀面和中度侵蚀面较治理前分别减少32.6%和75.4%,有效减少了区域水土流失量,防止了面源污染,项目区呈现出“青山绿水”的和谐优美景象,“水美、景美、人富”。2.2促进环境效益转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全区土地整理是一项惠民惠民、造福当代的公益性工程。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把自来水、土壤、化肥的“三跑田”变为水、土、肥的“三保田”,确保旱涝收入,实现荒山变良田的宏伟壮丽。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农村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大批劳动力返乡创业,开创了“一河一带一景一产业链”的新局面,形成了“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区一景”的全球美丽格局,带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同时,改造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土壤肥力,全面提高了耕地质量,使原来的果园、荒地、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新增耕地指标可以增加指标调整的收益,既可以增强财政实力,又可以解决环境整治的资金来源,为美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创新建设模式,突出生态功能恢复
        3.1加强顶层设计
        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全面排查土地整理储备资源,进一步摸清资源基础,因地制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全球规划、全球设计、全球整合的要求,编制“多规一体”的土地整理综合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力争在耕地保护、环境面貌、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工业发展、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
        3.2加强要素集聚
        利用某省山海合作平台(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合理转移,促进剩余劳动力有序地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指数,调整全省各市政策,收回改造投资成本,筹集项目投资资金,统筹资源、资金、信息,技术、平台等,整合土地整治、美丽乡村、一县一带、乡村旅游、乡村综合体、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以及农村住房体系建设、风貌改善等涉农项目,农业产业化由分散实施项目向全区土地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转变,由“各自为战”向“群策群力”转变。
        3.3创新建设模式
        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创新建设模式,借鉴EOD(绿色生态办公区)模式理念,将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与资源、产业发展项目有效结合,解决一系列瓶颈问题,如生态环境整治资金来源少、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等,推进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和经济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论
        土地综合整理已成为落实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自然资源部全面履行国土空间利用控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和手。为做好土地综合整理工作,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要素集聚,进一步创新建设模式,突出生态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周远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土地,2020(01):4-7.
[2]陈铁雄.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于浙江省农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调研报告[N].浙江日报,2018-7-16(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