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浅析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   作者:陈佳 周继
[导读]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东莞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评价了崩塌、滑坡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断裂构造、降雨、岩土体类型、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广东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  陈佳 周继  523000

提要: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莞市地质灾害孕灾条件,东莞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评价了崩塌、滑坡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断裂构造、降雨、岩土体类型、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孕灾条件;东莞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并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此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东莞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1:50000)》工作,本文以第一手资料对东莞市地质灾害各类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
此次共调查176处崩塌、滑坡点,其中崩塌147处,滑坡29处。按规模统计,无巨型、大型地质灾害;中型的5处,含3处滑坡,2处崩塌;小型的147处,其中,崩塌121处,滑坡26处;微型24处,均为崩塌。按灾情险情统计:中型的45处,其中,崩塌42处,滑坡3处;小型的131处,其中崩塌105处,滑坡26处。
        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1、坡高与地质灾害
        利用Arcgis的表面分析功能,基于等高线数据制作了东莞市地形起伏度分布图,即一定空间范围内,等高线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分布图,表征坡体高程差异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采用5×5栅格范围内的高程差表征地形起伏度。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50m以下地质灾害数量比较集中,50m范围之上,地质灾害数量减少。因此,在一定的高程范围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随坡高的增加而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2、坡度与地质灾害
        坡度对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坡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附近应力卸载带的范围随之扩大,坡脚附近随着坡度增加应力集中愈为明显,坡顶拉应力范围也愈大,发生滑坡及崩塌的概率也相应增高。坡度的不同会导致发生崩塌和滑坡的类型、规模及危险程度的不同。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育于地形坡折带。山坡的坡度不仅仅对应力的作用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左右着各类水分的运移与归集,从而对滑坡、崩塌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
        二、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
        本次采用距离断裂的距离进行粗略分析,分别统计1km、2km、3km缓冲距离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并进行粗略的分析。统计结果为:缓冲距离0-1km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共发育56处,占东莞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总数的32%,缓冲距离1-2km范围内共发育45处,占总数的26%,缓冲距离2-3km范围内共发育33处,占总数的19%,缓冲距离大于3km范围内共发育40处,占总数的23%,随着距离的增大累计频率曲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灾害主要发育在0-1km、1-2km缓冲区范围内,且在1km范围内,距离断层越近,灾害点密度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高,断裂交叉处,地质灾害点尤为密集。
        三、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按照岩体类型可将东莞市地层划分为五个岩组,分别为:软-较软厚层状-层状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砾岩等碎屑岩岩组(Ⅰ);较硬-坚硬块状-层状火山岩岩组(Ⅱ);较硬层状-块状石英岩、片麻岩等变质岩岩组(Ⅲ);中等岩溶化坚硬厚层状灰岩岩组(IV);坚硬块状花岗岩及其他侵入岩岩组(V);土体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体(Q)。由于不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和风化程度,所以不同类型岩组在孕育地质灾害方面也将存在差异。
        统计单位面积内不同工程岩组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结果表明:变质岩岩组单位面积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其次为碎屑岩岩组。主要原因是:碎屑岩和出露地表易风化,且层理、节理等结构面发育,导致岩体破碎,雨水易岩结构面深入降低坡体稳定性。变质岩组中片岩和片麻岩多发育片理、节理等结构面,雨水易岩结构面深入降低坡体稳定性。



        四、降雨与地质灾害
        东莞市具有降雨时间分布集中、年降雨量充沛、短时强降雨量大、连续降雨量多等降雨特点,每年汛期暴雨频繁,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由于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通过东莞市气象局与101处雨量监测站获取降雨数据绘制了东莞市2018年数据统计最大日降雨量等值线图,并进行了综合统计。统计单位面积内不同最大日降雨量范围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结果表明:最大日降雨量越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五、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的改扩建频繁,厂房建设及村民修房筑屋切坡削坡现象普遍,采石取土点众多,植被破坏严重,因切坡削坡时放坡不规范,局部形成陡坡,进而改变了斜坡的原始状态,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六、崩塌的孕灾条件
        1、地形地貌 崩塌一般形成于坡度较陡的斜坡,如陡坡和陡崖,地形坡度一般大于60°。
        2、地质构造 崩塌多形成于结构面比较发育的岩层,在各种结构面的的组合下,岩层被分解成各种形状,而各种形状的岩块,容易沿不利结构面失稳形成崩塌或危岩体。
        3、岩土体特性 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特性对崩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崩塌体的风化程度和受地质构造影响的程度,以及崩塌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区内的崩塌主要发生于松散岩类斜坡,其次为岩浆岩类斜坡。
        4、降雨 降雨是形成崩塌的诱发因素。降雨使坡体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坡体内形成软弱结构面。同时增大了坡体的自重和孔隙水压力。
        5、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打破了斜坡的原始平衡状态,区内的崩塌基本全部与人类活动有联系。
        七、滑坡的孕灾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一般形成于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60°,斜坡类型一般为缓坡或陡坡。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影响到滑坡体的控滑结构面类型。
        3、岩土体特性 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特性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滑坡体的风化程度和受地质构造影响的程度,以及滑坡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区内的滑坡主要发生于松散岩类斜坡,其次为沉积岩类斜坡。
        4、降雨 降雨是形成滑坡的诱发因素。降雨使坡体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坡体内形成软弱结构面。同时增大了坡体的自重和孔隙水压力。
        5、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打破了斜坡的原始平衡状态,区内的滑坡基本全部与人类活动有联系。
        八、结论
        1、研究区崩塌、滑坡共176处,规模以小型为主,其次为微型和中型,以崩塌为主,滑坡较少。
        2、研究区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构造、岩土体类型、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孕灾条件叠加后使得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概率大大增大,通过对各孕灾条件进行统计和附权重值,可以为后期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东省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2015
2、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18),2018
3、东莞市国土资源局,东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8
4、广东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东莞市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