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法治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何春娥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针对贫困人口的诸多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扶贫工作开展的同时,伴随扶贫工作衍生出的种种问题也仍然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子女法治教育问题。异地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贫困人口搬迁到其他地方谋求新工作,其子女的法治教育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论述异地扶贫中搬迁子女的法治教育对策。

何春娥   贵州省黔西市第五中学  5515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针对贫困人口的诸多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扶贫工作开展的同时,伴随扶贫工作衍生出的种种问题也仍然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子女法治教育问题。异地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贫困人口搬迁到其他地方谋求新工作,其子女的法治教育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论述异地扶贫中搬迁子女的法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异地扶贫搬迁   子女教育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24-01

        异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重要工作方向,是脱贫工作中卓有成效的一大策略,而为了让贫困人口坚定地选择异地搬迁这条道路,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影响下一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贫困人口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帮助异地搬迁的子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是学校和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异地扶贫子女法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迈入青春期的发展阶段,在教育心理学上曾指出,青春期阶段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会出现较大变化,会有情绪易波动、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等诸多特点,并且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期如果一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么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一项针对当前我国异地搬迁子女法治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在对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教育中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被明显忽视。教师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上,在教学中也是将重心更多放在课堂上,这种教学现状导致异地扶贫搬迁子女只在学业上感到被关注,而在心理问题上却任由问题出现,对于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被忽视
        在异地扶贫搬迁子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以及实际需求被忽视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样在该项调查报告中发现,教师对于搬迁前的学生教育情况仅仅是大致进行了估量,而没有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因为虽然贫困人口所处的贫困地区法治教育资源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别,但是在贫困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资源差别问题,这就导致同一批学生虽然出自同一处贫困地区,但是由于其具体地区的不同导致搬迁子女的学业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别。这种情况延续到异地搬迁后,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规划也没有细化到学生个体上,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有差距的情况,在长期的教学中该差距被不断扩大的现象。



        二.未来异地扶贫子女法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2.1加强沟通,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
        中学阶段作为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阶段,这时期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有着巨大帮助。异地扶贫搬迁旨在通过给贫困人口提供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帮助其脱离贫苦线。而其子女在这场搬迁过程中心理上出现的动荡也仍然不容小觑,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建设,贫困人口的子女对于环境的改变难免会在心理上出现或大或小的波动,哪怕小小的不适感也会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明显体现出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不能将重点只放在对学生学业的关心上,要更多注重对学生在生活上的关注,为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后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才是提高异地扶贫搬迁子女法治教育问题的关键。
        2.2教学中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前文提到青春期阶段是学生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波动的阶段,也是学生在心理上较为敏感的时期,任何外界的影响都会对学生带来实际的改变,因此教师要重视这时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通过严格甚至苛刻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可能适得其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度,更多以鼓励为主,经历环境变化的搬迁子女在对环境的陌生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掺杂在一起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自卑,而青春期阶段如果形成较大的自卑感就会在未来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以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
        2.3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青春期阶段学生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成熟,其对自身的控制欲就会越来越强,这时期也是师生矛盾的多发期,在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法治教育中,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始终处于积极的发展形式下,教师就必须和学生建立日常的积极沟通。教师要注重个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并且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调查,在教学和管理中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继而对于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构建好的师生关系来加强对学生动态的掌握,并且鼓励学生有问题和需求要积极地对教师反馈,以此实现在教学管理中不仅能够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能对未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其子女教育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对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法治教育问题,正视已经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正,为提高异地扶贫搬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文龙.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20(6):28-36.
[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