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精彩课堂——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策略论述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章国清
[导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将生活与现实相融合,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因此本文基于此首先阐述了数学教学中进行创设情境的作用,然后基于此从情境创设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章国清   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五凤学校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将生活与现实相融合,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因此本文基于此首先阐述了数学教学中进行创设情境的作用,然后基于此从情境创设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情境;作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40-01

        情境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进各种辅助工具将相关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理解难度、增强教学成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真正吸收和把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并掌握其具体应用途径。利用该种方式来组织开展初中数学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数学的魅力,还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积极的体验,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地参与探究和实践,从而在知行合一中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从整体上促进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他们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情境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具体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把不熟悉的知识融入到熟悉的经验之中。所以,创设各式各样的情境能够遵循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顺利的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情境的作用,将情境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以打造高效的课堂。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来创设情境显然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内心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就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1角、5角和1元的硬币,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给了你一个储钱罐,要你查清楚里面有多少元钱?”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怎样查钱更加地快速,学生相处的方法有边拿边数、1角10个一起拿、5角两个一起拿、将1角、5角、1元分开后分别查三种方法,教师每种均带着学生实践,最后发现最后一种方法查钱最快,之后引出教学内容“数学中对整式有一种类似的分类,也就是同类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大脑在受到新事物的刺激后,会处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但是,这里的提问并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而是教师精心设置一些客观条件,如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材料,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和障碍,或设置悬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针对教学问题完成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创设直观情境,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感觉无味,若教师还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就势必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此时,若能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将数学知识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还能够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克服传统教学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在教授九年级下册“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以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入手,使学生在掌握简单组合体三视图画法的基础上,以三维动画模拟实物演示,以突破教学难点。在认识简单几何体时,可以将课本中的几个图例的组合过程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动态展示,使学生得以直观体会简单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之后,又借助信息技术展现了由拼接和切割两种方式综合生成的组合体的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并重点演示了虚线的处理,以强化学生对三视图中虚、实线的理解和运用,如此便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四)创设实践活动教学情境
        初中是学生知识积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阶段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裁剪任意一个三角形,接着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围绕一点将三个内角拼接起来。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形成了一个180°的角,于是学生就会联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这个定理,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必定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量一量、拼一拼、证一证、剪一剪,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结合思想的形成,让学生的手、脑、眼并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语:
        总之,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不是为了建立某一个数学模式,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张德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J].青海教育,2021(04):47.
[2]周鸿昌.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2):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