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蔺吉杰
[导读] 物理是初中和高中阶段重要基础学科,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知识难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知识结构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初中毕业生进入到高中,思维方式未能及时调整,进而造成衔接过程中的不适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对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蔺吉杰   洛阳市第五十八中学  471000
【摘要】物理是初中和高中阶段重要基础学科,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知识难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知识结构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初中毕业生进入到高中,思维方式未能及时调整,进而造成衔接过程中的不适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对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29-01

        初中毕业生刚刚进入到高中,大多会感觉到物理学科变得难以理解,出现“物理难”的现象,这主要因为高中物理涵盖的知识面更大,内容更多,难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而学生心理上和智力上并未做好准备而导致的。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因素
        (一)教材内容的梯度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主要以实验为主,物理知识相对简单,而且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学结论即可,这个阶段研究的物理问题相对单一,未涉及到动态问题的分析,因此容易被初中生所理解和掌握。
        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需要用到抽象思维,教材中的内容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的、数学化的阐述,而且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往往存在多种状态,动态性较强,物理学问题也相对复杂,相对于初中物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增大了初中生适应的难度。
        调查发现,由于初高中物理学内容梯度的变化导致学习效果波动的学生比例占46%,这种波动在初中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做好由此可见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已经势在必行。
        (二)学生思维的梯度
        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大多以直观思维为主,而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物理学知识则需要用到抽象思维。此外,在物理规律推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初中物理侧重通过实验推导,而进入到高中阶段,则需要用到物理学的推理得出物理学规律。在这种微妙的变化中,许多初中生在思维方式上并未能做到及时调整,依然采用初中阶段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
        (三)学习习惯适应性
        初中阶段物理学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教学方向走,将物理概念和公式记牢,多进行强化训练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到时高中物理学知识与初中阶段物理存在一定梯度,难度增大、抽象性增强,学生依然保持着初中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适应高中阶段学习节奏。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抓住知识衔接点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存在一定的梯度,两者之间虽然在内容上一种,但是高中物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的拔高。教师在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需要找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将两者之间能够联系起来,通过两者对比较来进行物理教学,从而增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都对摩擦力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才摩擦力测量中采用了实验的方式,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的滑动摩擦力,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利用了物理实验加以验证并进行“定性”分析。
        而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摩擦力是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定量分析”,提到了动摩擦因素这一概念。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是,可以对初中阶段摩擦力测量实验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验进行回顾,让学生重拾初中阶段“摩擦力”方面知识的记忆,从而对“动摩擦因数”具有深入了解,掌握“动摩擦因数”值的大小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
        教师找到了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了解了两者之间难度方面的区别,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从而降低高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
        (二)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高中物理学知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许多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了,教师可以从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实现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教材中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于物体的两个力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就能够实现二力的平衡。这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直觉思维习得。
        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高一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二力平衡”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将学生的直观思维逐渐引向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对“反作用力”和“平衡力”加以区分。让学生理解“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进行“引体向上”的生活实例,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加以分析,促进学生将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只要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展望物理概念和公式,勤加练习和巩固就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而到了高中阶段,则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够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做到“教的少,学的多”,从而,让学生能够尽早适宜高中阶段物理教学方式。
        结束语:
        初高中物理衔接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现出了不是硬性。要加强教学衔接,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衔接教学的影响因素,扎住初高中物理知识契合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过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汝超.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新校园(中旬版),2011:153.
[2]王永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4: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