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后习题支架,落实语文要素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石姣倩
[导读]

石姣倩   浦江县黄宅镇第二小学
【摘要】统编本教材比以往教材“好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课后习题。语文要素怎么落实?课文教学内容怎么定?看课后习题,就容易把握了。笔者在承担了五年级上册《忆读书》的一堂示范课后,梳理了分步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意在启发教师们,用好课后习题支架,分层落实语文要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52-02

        一、研究背景
        “语文要素”的提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大亮点。它将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必要的学习习惯等),分成一个个比较具体的训练点,有层次有序列地安排到教材各单元中,让教材真正承担起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
        语文要素的确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期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为教材中提出的语文要素都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要点,不是具体的学习目标描述。这样一来,对“要素”作正确的解读,又称为教师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的难点。由于教师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化,对同一个语文要素会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同一个语文要素,不同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差异很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导致语文教学又走进高耗低效的怪圈。可见,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具体、清晰、便于落实和评价的学习目标,是用好统编教材必须要走的路。
        仔细研读统编教材,我们还可以发现编者对于课后习题的编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善,把它与单元语文要素配套设计,提供了落实相应语文要素的有力抓手和方法,可谓统编教材的又一大亮点。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功能,能够使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正确地解读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在县语文教研员的指引下,承担了五年级上册《忆读书》的一堂示范课,意在启发教师们,用好课后习题支架,分层落实语文要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忆读书》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有大量读书方面的信息,如,读书经历、读书态度、选书的标准、读书方法和读书的好处等,角度不同,内容丰富。课后第一题围绕冰心的读书经历,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梳理信息,通过交流、展示,体会不同梳理方法的好处。第二题与第三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验,对作者的读书感悟和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案例赏析
        板块一 圈画方法梳理要点
        1.指名读学习提示,明确默读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回忆了冰心奶奶读书的哪些经历?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关键词句。
        2.生圈画,师巡视。发现学生有整段圈画的拿上来。
        3.师:打断一下大家,放下笔,我发现了一个小问题,有些同学是这样圈画的(投影出示学生的圈画)。来看看我是怎么圈画的(投影演示用不同符号圈画,边演示边说:“七岁时”用方框框出来,表示阅读时间。“《三国演义》”用圆圈圈出来,表示阅读书目。“津津有味、无限期待”这些读书感受用波浪线划出来。)
        4.问:你更喜欢谁的圈画方式?为什么?
        预设1:我喜欢老师的,因为时间用一种符号,书目用另外一种符号,这样看上去更清楚。
        师评: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真是我的知音!这样用不同的符号圈画(板书:用不同符号圈画),会更清楚。
        预设2:老师圈的是词语,不是整个句子的。
        师评:我是抓住了关键词语圈的。
        5.小结:你们能像我这样,抓住关键词(指向PPT),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冰心的读书经历吗?
        生继续圈画,师巡视。
        6.师:放下笔。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下你的梳理。(投影反馈)
        评议:是不是抓住了关键词?有没有用不同的符号?
        7.同桌互相交流、修正。
        板块二 多种方法梳理要点
        1.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用不同符号圈画冰心读书经历的要点,但这些要点都是分散在课文的角角落落里,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呢?看看我送给你们的小锦囊。
        2.出示微课,介绍分条列出信息、画图表和思维导图的方法。
        3.师:看的真认真,那就考考你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梳理要点的方法?
        预设:分条列出信息,画图表,思维导图。(板书)
        4.师:接下来同桌两人合作,在《学习单》上选择一种方法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
        5.请有代表性的三组同学投影反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梳理,说说冰心读书的经历(从读书时间、书目以及感受三个方面阐述)。
        (1)画图表。
        请学生观察第一列“阅读时间”,可不可以整理的更清楚,看上去更清晰?
        反馈小结:三个“七岁时”可以只写一个。重复的信息可以不用写。
        (2)分条列出信息。
        反馈小结:分条列出信息的好处就是条理清晰,但要能准确地概括出信息是有难度的,你们做到了,信息概括的很准确。
        (3)思维导图。
        反馈小结:思维导图非常形象,一眼就看出全文的结构,明白了冰心读书的经历,这种方法也很棒。
        6.评价:通过我们的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一目了然了,内容的要点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了。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自己修改完善。
        7.看着梳理单,再把冰心读书的经历说给同桌听听。



        8.刚才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梳理清楚了,那么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预设: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人物栩栩如生……
        板块三 拓展运用梳理方法
        1.师小结梳理信息来把握内容要点的方法。
        2.看来大家都是读书能手!请你们拿出作业纸,一起再来用用这些方法,快速梳理下面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名人读书的逸事,先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出名人的读书方法。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信息。
        4.请学生上台投影反馈。
        5.小结梳理情况。
        6.学生谈收获。
        7.提出疑问: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什么启示呢?她的读书方法你赞同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同学讨论。
        三、名师点评
        统编本教材较以往教材“好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课后习题。语文要素
        怎么落实?课文教学内容怎么定?看课后习题,就容易把握了。
        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忆读书》课后有三个习题: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其中习题1是与语文要素对接的,习题2和3,是基于课文自身的有关“读书”话题的语用和人文价值的。
        问题是,我们找到了语文要素的切入口——课后习题,怎么去落实呢?那就需要我们去细化落实的步骤,搭起落实语文要素的支架。
        1.准确解读,明晰习题蕴含的语文要素。
        (1)研读习题中过程性的描述语言。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编制的,除了目的性短语(要达成什么目的),还要注意状语、定语等过程性的描述语言。比如本课习题1,“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是要学生达成的阅读目的;前面的方法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则为过程性的描述,这个也很重要,提示了我们对接本学期的重要语文要素:快速默读课文的阅读策略在本文进行再次运用。统编本语文要素的落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不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巩固运用和提升。“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与“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衔接的,因此本课后面的《27 我的长生果》也是运用“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把握内容要点。
        又如习题2中,过程性的描述语言为“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要求学生谈文中重点句的体会时,要结合自身的阅读实践经验,切忌空洞泛谈。过程性的描述语言往往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方法和过程,或限定了一定的情境,我们要予以重视。
        老师对此解读比较到位,课前谈话就运用了“快速默读法”让学生了解老师,再通过快速默读去梳理信息。
        (2)研读习题中目的性思考问题要细致。
        本文习题1中的目的性描述语言(即思考内容)有两个:一是说说冰心回忆了读书的哪些经历,二是说说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两个思考题是有先后、有层次的。一般是先梳理读书经历,然后再去总结好书标准,前者是着眼于全文内容要点的,后者是着眼于作者读书精神要点的。
        当然,不是把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自主思考就行了,关键是要为这两个思考题搭起支架。
        2.细化步骤,搭起语文要素落实的支架。
        怎么去落实“梳理信息,把握要点”,就要细化步骤,逐步推进。要说清楚冰心的读书经历,就要梳理好三个内容:成长时间,阅读书目和读书感受。让学生一下子梳理清楚,是有难度的。因此要为学生搭建梳理的支架,提供梳理的方法。
        石老师,把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分成三步走:
        ①示范用不同符号圈划关键词的方法梳理读书时间、书目和感受;
        ②微课教学用表格、分条梳理、思维导图等方法梳理信息;
        ③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对课外文章《名人读书的轶事》,梳理信息,把握要点。
        老师把习题后的思考题进行了分解,在课堂上设立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梳理信息,从而把握要点。
        在议课的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异议,以为这样是不是太复杂化了。(第二节课梳理信息的步骤有些过细的嫌疑。)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这一届五年级学生的学情。这届学生处在新旧教材交接之际,他们之前没有经历过统编新教材,之前没有学过四年级的批注、四年级经过把握课文内容要素的很多的训练,这样做降低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再者,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说说冰心的读书经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间的读书时间和书目部分是交叉重复的,如果没有经过梳理,学生很难把握内容要点。
        3.融合语用,体现课文本身的语用价值。
        统编教材实施以来,我们的许多老师有陷入了另一种教学现象:为了单元语文要素,丢弃了课文自身的语用价值。我们的初心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方法就是——实践,读写说听的语言实践。很多老师为了单元语文要素,忘记了这个本,一味地为了语文要素,丢开了课文自身的语用价值。
        我们落实语文要素,掌握梳理信息的方法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去通过梳理的过程,培养把握课文内容要点的实践能力。语文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感能力,获取语用的经验。小学生重要的是感性的经验,而非知识、方法,知识方法也是缄默性的,不是纯知识、纯方法。毋庸置疑,两节课的快速默读、多种方法动手梳理信息,都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很大,教师始终是个参与者、引领者。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说说读书经历”的语言表达机会太少,梳理信息的方法教得过多了一点,对课文自身读书精神等人文内涵挖掘还不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