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李立标
[导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文章结合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特点,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李立标   苍溪县龙山镇柏杨小学校  628425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文章结合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特点,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49-01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审美系统,是人文沉淀和美的升华,反映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理念,有极其丰厚和深刻的美学内容,要挖掘初中语文阅读中的美学元素,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灵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性的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情趣。
        一、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情感共鸣,在多样化的审美情境中获得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敏锐的直觉,产生浮想联翩、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体验。
        1.通过语言创设审美情境
        美的语言有益于体会美的事物。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阅读使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使静止的感情活化为真情实感,引领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如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特定的小说艺术境界之中,感受《最后一课》深沉凝重的氛围,把握《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个性及微妙的心理。在运用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简略而清晰、含蓄而深远,产生“言近而旨远”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言魅力,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在进行初中语文《春》一课教学之中,可以采用古今中外吟咏春的诗文进行开篇,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季,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陶醉在浓郁的教学情境之中,享受无与伦比的审美乐趣。在阅读初中语文《白杨礼赞》一文中,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一切修辞手段,激活学生既有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进入一种礼赞的氛围和情境之中。
        2.通过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以此作为审美教育的“催化剂”,引领学生进入文中之境,将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让课堂中有情感的交融和互动,在恰当的节奏、旋律下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意境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以初中语文《春》一课为例,要借助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产生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又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爱莲说》文本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莲花的彩色图片,让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体悟。



        3.强化环境氛围
        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空间设计、材料配置、心理社会气氛、人际关系等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教师要展示出和蔼可亲、仪表端庄、循循善诱、谐趣生动的姿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和极具美感的环境,对学生产生审美化的教育。
        二、把握审美元素,深化诵读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进行审美感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初步的印象,学会欣赏、领略、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1.把握审美元素
        初中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倾向于审美的内在倾向性,要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抓住一切美的元素去感受文本之美。
        第一,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体会人物的情操和人格之美,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如:奉献一生的邓稼先、不屈不挠的贝多芬、刚正不阿的周亚夫等,通过阅读感知这些人物身上的高尚情操和光辉人格,在美的感召下实现灵魂的净化和美化。
        第二,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人情之美,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撞开学生的心扉。如通过诵读《散步》一文感受人的心灵,体会亲情、人性、生命的愉悦而高尚的旅行,高唱真善美的颂歌;通过诵读《珍珠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享受;通过读《春》《济南的冬天》文本中体会自然之美,感知自然景物中温暖明亮、巍峨澎湃、生机勃勃的特点,将作者健康的情趣、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相融合,深入感受到令人陶醉的强烈美感。
        第三,体会文章中的结构之美,通过文章精巧的构思,使学生体会峰回路转、叠象横生的美感,在精妙的文章结构中感受主题情节的和谐之美、完形均衡之美、对称错杂之美、跌宕有致之美。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可以深入体会和感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的结构之美;在阅读《故乡》一文时,可以把握“变”的旋律把握全文的脉络和主题;在阅读《一棵小桃树》一文时,可以抓住文本的双线结构。第四,通过文章情节的快慢详略,传递出情感的波澜起伏、语流的疏密浓淡、错落别致。以阅读《安塞腰鼓》为例,要阅读并感受文本中结构整齐的排比句,注重句式的变化,感知文本的节奏之美,消除语言呆板枯涩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文章内蕴的美质。
        2.通过多样化的朗读体验美
        要通过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朗读产生移情的感觉,激发和唤起学生内在的美感和视象,在朗诵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将文本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曲折的声调表达出来,让学生获得耳与心谋的深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范读、自读、引读、议读,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以阅读初中语文《核舟记》为例,要通过反复吟读的方法,将学生引领一个新奇的珍品面前,展示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其内在的关联,通过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学生引入童趣盎然的情境之中,初步揭示文本的美学意蕴,开启文本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领略客体之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揣摩文本,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初中语文单元主题下的课内外整合阅读模式探析:以《阿长与〈山海经〉》等所在单元的文本讲解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5):51-53.
[2]王明.“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53,56.
[3]谢韵.初中语文散文课外阅读的语言品味:以《黄山松》阅读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4.
[4]梁金萍,曾林清.巧妙导引,提高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05-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