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考真题”悟教学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王明锋
[导读]

王明锋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中学  山东  济南  2516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47-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目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一、案例背景
        1、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紧扣时代主题,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性;是落实课程要求、凸显学科价值素养性的必然要求。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课程。
        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考问题设计较之以往有了能力要求上质的提升,既考查学科核心知识,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1、2020年初中学考第26题:
        2020年,正在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尤其需要我们弘扬奋斗精神,奋 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开花”?关键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并寻找到有力的推进路径。
        奋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你打算如何弘扬劳动精神?
        2、失分情况分析(1)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回答问题角度单一,思维狭窄。 本题材料中清晰地写到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勤俭、实干、创新、奉献这四层,但是很多学生只围绕设问中的“劳动”来回答,答出了尊重劳动、发扬实干精神,能够答到创新和奉献的非常少。(2)做题时没有用心审题,对所考的知识点记忆不牢,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致使回答不够完整,即使从一个角度回答,内容也不够全面。


(3)审题能力欠缺,对材料分析不到位,无法准确提取答题有效信息,不能准备把握数据背后所体现的知识。语言太随意,缺乏条理性,答题不规范。(4)书写不条理。整个答题框写的满满的,但是不写序号。(5)表述不准确,不会使用学科术语,口语化严重,缺乏答题规范性。
        三、案例分析
        1、该试题立意高远,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2020年决战决胜小康的关键之年为背景,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劳动精神融入题目当中,巧妙地将学生个人的成长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洪流里。整个题目的设置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不止于简单机械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梳理“劳动”主题情境下的不同维度(个人、社会、国家)的思考方法,即如何认识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劳动的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价值。意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某-时代性主题内容的积累与梳理。
        2、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联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把透过题目看到背后能力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同时把基本的思维方式、方法论的东西告诉同学们,然后学生们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一点也是教学中最需要补齐的部分。
        3、加强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整理案例,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协商对话”“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论与思考
        1、课堂教学中任何探究情境的设置、选材及问题设计均需注重逻辑推导以“问题逻辑”引领,结合“理论逻辑”“事实逻辑"“生活逻辑” 进行教学构思和课堂推进。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认识、体验、感悟中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2、厘清识记与理解的关系。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式思维方式,达到理解记忆目的。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围绕不同角度梳理整合知识、提炼核心观点;把握教材内容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3、增强课本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鲜活的素材,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进步。从学科知识的内在综合、学科思维的逻辑综合、学科任务的接续综合角度,挖掘好教材中的每一个栏目。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解答道德与法治试题的总体思路是:
        (1)认真审题。要逐句分析材料,联系学科知识,提取有效信息.思考每句对应的知识点,同时又要从整体上看材料总的说明了什么。
        (2)回归教材。系统梳理知识图谱,做到知识融会贯通。抓住试题材料的实质,根据设问的角度,准确找出教科书中对应的知识。
        (3)整理答案。把找出的知识点按一定顺序排列好,这个顺序既可以按照材料中信息点出现的顺序排列,也可按照答题要点的主次进行排列。答题注意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术语。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