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田云波
[导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习惯和方法,给人们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成为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田云波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莲城中心学校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习惯和方法,给人们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成为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81-01

        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支付、微云、电子钱包、电子公交卡等新兴事物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和认识和理解,并能够结合新课程理念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电脑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游戏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操作欲。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愉悦、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達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以“移动和复杂图块”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画图工具中的“裁剪”工具,对特定的图像能够进行选定、移动、裁剪和拼接的操作。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给学生进行知识的展示,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运用画图工具进行游戏操作,既能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让学生运用“裁剪”工具将图片中的长颈鹿裁剪成几个部分,然后在运用选定、移动等操作对长颈鹿进行组合,比谁做的又快又好。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学生进行分工,有的学生进行裁剪,有的学生负责拼接,这样,通过游戏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学习乐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其实,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紧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良好切合点,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应用的体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实际价值,提高学生的知识联系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Wps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美化。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纷纷进行表格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很快就掌握了设置表格高度、宽度,合并单元格,设置字体大小、位置等。又如在学习“画图”软件功能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精美的贺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进行贺卡一部分的制作,最后大家一起运用图层进行组装,很快精美的贺卡就完成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大增。在小学信息教师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内容,为学生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际的应用,探索知识的奥秘,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运用微课教学,降低理解难度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演练的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信息技术原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全部的内容,等学生进行上机尝试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困难。鉴于此,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教学,通过微课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科学地分成几个微课,将课堂内容化整为零,并着重突出其中的重难点知识。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随时进行微课的观看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以“电子报刊制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综合,既有图片的美化和插入,文字的艺术处理,还有表格的制作,版面的布置等,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深入的掌握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将课堂分成几个部分,即:版面布局微课视频、艺术字使用微课视频、表格制作微课视频、图片的编辑微课视频、图片的插入技巧微课视频等。课上,教师将一些关键的地方给学生进行重点的指导,然后将制作好的微课发布到班级学习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进行“电子报刊制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多样化教学课堂形式的开展,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焦玉慧.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方法之我见[A].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一等奖论文集[C]. 2016
[2]马晓娟.浅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A].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