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类作业的设计要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戴晓群
[导读] 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容量大、质量高、训练实”的练习,要设计和用好每一道计算题,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戴晓群    浦江县岩头中心小学
【摘要】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容量大、质量高、训练实”的练习,要设计和用好每一道计算题,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类作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73-01

        设计数学计算类家庭作业中要处理好作业的质与量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作业的成效。数学作业不能以数量为主,如果盲目地加大作业量,类似的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搞题海战术,会导致很多无效、低效的练习,也必然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倍功半。但如果只注重作业的“质”,作业量太少,可能也难以达到巩固知识、促进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作业时,要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容量大、质量高、训练实”的练习,要设计和用好每一道作业题,使学生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在作业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把握作业的质: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做,乐学,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案例1:(低年级)
        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
        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助小兔找到小熊家吗?
        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我校数学组老师还设计一些如 “小壁虎找尾巴”、“黑猫送信”、“给红花配上绿叶”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设计一些如“小虎闯关”、“捷足先登”、“稳操胜券”等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但却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设计了“数学门诊”、“啄木鸟医生”、“小马虎体检”、“火眼金睛”等到纠错的练习,培养学生细心演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率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口算或竖式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感觉,甚至产生厌倦和懈怠之情绪。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的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针对性 
        A、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
                对作业的布置,我们力争做到“三不”:不随心所欲、不临时应急、不随意草率。要针对知识的难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精心设计选编题目。
        案例1: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研究比较和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运算的口算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B、针对学生个别情况
        先说一个例子。我校三年级学生张凡,学习很用功,父母期望高。有一阶段数学测试成绩不好(六七十分),作业错误多,而期末考试临近,急得她妈到处找题目给练习,但不见效。后来一位老教师看了孩子的试卷、作业,发现应用题都会解,主要是算错,而算错的原因是横式直接运算不过关。用竖式重算一遍,大多正确,只有二三道被减数有零的算错。这位教师对孩子说,期末考试时,你都要清清楚楚地打竖式运算,结果期末考试得了九十多分。这个例子说明,单纯地强调“多练”,而不是有针对性地练,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久而久之孩子会厌学。
        案例2: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第二单元小数加减法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相关计算上错误不断,怎么办?我想到了让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搜集自己平时做错过的题目,进行改编,以改错的形式进行一次复习,从而在整理归纳中提高计算能力。
        我班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6.8+2=7”,突出了计算中最基本的相同数位要对齐,不同数位上的数,其计数单位不一样;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9.27-0.73=10”,这题强调审题要仔细,看清楚运算符号;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1.86+8.24=10”,这题凸现了容易忽视的进位问题。学生编的这三题有个共同点,即受“凑整”的思维定势影响。这提醒我注意在巧算简算的学习中,不能片面强化“凑整”的训练,要防止其负面影响。计算中更重要的是基本的运算规则。有的同学编的是“11.36-(8.78-8.64)-1.22”,这题把整数的一些巧算方法都正确地用上了,出得较好;有的同学还出了一道题目是:17.5-7.5+2.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算,也可以变序,但不能做成17.5-(7.5+2.5),这样减去的数就比原来多了,提醒自己看清运算符号和数据的特点,别轻易上当。
        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我发现学生中马虎的现象减少了许多,特别是我班方略同学从小就是个“小马虎”,计算错误是他身上一个“顽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父母给他做了大量的计算题,但收效甚微。后来放学后让他收集平时做错过的题目,在父母的启发下仔细分析了错题,发现自己在进退位加减法上的错误较多,口算能力欠缺,而且从不验算。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着重训练口算能力,在做笔算时经常验算,正确率大为提高,效果相当好。
        (二)科学控制作业的量:
        作业并非越多越好。作业量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语文词语抄三遍,学生记得最牢”,这话引起我的思考,“每天做几道口算题最有效?同类计算题做几遍效果最佳?”
        有些教师在教学计算的时候,喜欢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计算题,认为“熟能生巧”。笔者通过实验,让同一组学生分别做10道计算题和5道计算题,得出以下结果:
        答题正确率 A组被试 B组被试 C组被试 D组被试
        10道计算题 77% 75% 78% 77%
        5道计算题 92% 90% 90% 90%
        实验表明,计算题做得太多,正确率反而低。为什么同一组学生,也就是说知识技能水平是相同的,而答题正确率会相差10%以上呢?原因在于学生在经过大量枯燥无味、繁琐的计算时,产生厌倦、畏惧等情感。因此,我校数学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遵循“少而精”原则,并且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有趣。
参考文献:
[1]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张思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2]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