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地理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吉东
[导读]

吉东   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69-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因此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疫情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本文以全球性大流行病(动物源病毒疫情已经在世卫组织划分下的至少两个全球区域内的每个所涉区域至少一个国家造成持续的社区级疫情暴发)COVID-19作为疫情教育引用案例。在疫情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将对学科课程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充与促进,具体有下列主要问题:
        问题1:反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疫情教育在以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地理课程内容中是缺失的
        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Collins)发表名为《基因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病毒起源于自然》博客文章指出:COVID-19大概率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进化出感染人类的能力,人类现有的水平造不出那么异于模型的刺突蛋白。其结论是:该病毒是自然产生的。另据收集武汉市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9日COVID-19、气象和大气污染物的日死亡人数。通过是数据分析得出:每1个单位的温度和绝对湿度的增加分别与滞后3和滞后5时COVID-19死亡率的降低有关。温度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疫病是自然、社会共同作用、影响下自然演化的结果,其发展与地理环境、社会构成、区域发展现状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有典型地理研究特质的疫情问题在地理课程中是缺失的。
        问题2:疫情教育中缺乏引导学生对所涉地理问题的梳理,不能构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尝试提出解决疫情的方案构想的启发性案例,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紧扣疫情的发展、研究动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成长,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从而抓好疫情教育赋予的时代机遇。疫情教育中我们通常只重视疫情防疫措施的普及,而忽视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这一客观真理,导致疫情教育过窄化发展,疫情教育的内含价值没有被深入发掘出来。例如,前文温度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如果利用好就是地理课程与疫情教育借助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之机。
        针对上述疫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将从疫情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疫情教育学生创意思维发展两个角度尝试破解。


其具体措施分别是:
        一、通过剖析疫情的产生、发展与自然、人、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建设秉承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基于疫情背景下地理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校本特色课程
        国家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具有强烈的普适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尤其是各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针对性不强。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周期长的特点导致与社会发展需要往往缺乏相应的时效性。因此带有很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疫情教育就需要将国家课程(例如,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力要求与疫情教育目的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根据疫情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课程发展现状,学校以特级教师、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高级教师、地理学科带头人等组成基于疫情背景下地理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校本特色课程规划组。课程小组对疫情中的地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活动影响等角度对疫情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开发基于疫情背景下地理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校本特色课程。学校教科室将建立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基本课堂评价量表,有针对性的制定具有地理课程能力发展与疫情教育认知能力的综合评价量表,对此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实行动态监测。
        开发基于疫情教育背景下的地理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与学生认知成长的需求是一致,是认知理论知识的实践再运用,它与疫情教育、国家课程教育、学生发展需求,这三者之间目标形成了很好的协调统一。
        二、通过疫情教育课堂中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结合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并通过学术论文、科学竞赛等形式将课程成果实现物化。
        疫情教育的校本课程选题来源于生活,通过科学系统的了解疫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疫情教育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大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以大视角,整体性考虑疫情关联性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动物保护问题、气候变化等。只有当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所学的地理是真正有用的地理,从而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疫情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构建,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将会吸引一大批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研究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快专业教师的成长历程,将会使更多的具备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特长地指导性教师涌现,相信在学校科研资金资助下,教科研平台的推动下,通过课堂、教育论文发布、科技创新竞赛、辅导学生参加创新赛事等一系列活动,将这些指导型的教师的学术理论向科研成果转化。让指导型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发展领域的专家型人才,从而成为提升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Yueling Ma, Yadong Zhao, Jiangtao Liu, Xiaotao He, Bo Wang, Shihua Fu, Jun Yan, Jingping Niu, Bin Luo. 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umidity on the mortality of COVID-19 in Wuhan [OL]. https://doi.org/10.1101/2020.03.15.20036426 ,March 18, 2020.
[3]郑金洲. 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6):1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