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设”与“生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朱旭媛
[导读] “预设”是必要的,“生成”是必然的。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学科,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 “预设”和“生成”的重要关系,关注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预设”和“生成”,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朱旭媛   金融希望小学
【摘要】“预设”是必要的,“生成”是必然的。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学科,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 “预设”和“生成”的重要关系,关注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预设”和“生成”,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066-02

        “预设”是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预先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双方互动时产生的教学效果。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一个课题。很多时候课堂预设和生成会相一致,生成始终朝着预设方向进行,有时课堂生成会偏离预设轨道,出现意料之外的东西。
        一、“预设”的必要性和“生成”的必然性
        1、预设是必要的
        教师传统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年级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预先设计教学计划。不言而喻,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科学课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好预设,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学中使用的教案。其次,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2、生成是必然的
        生成性资源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1)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包括有价值的问题和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2)学生解决问题时突然出现的“闪光点”或错误见解;(3)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在导入环节,因为我的一句问话使教学出现了一个意外,这个意外让我深深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活跃、不拘泥,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精彩魅力,以及生成的必然性。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的导入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喜欢吃烤肉吗?生(兴致高昂):喜欢!想得都要流口水啦!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块,谁想尝尝? (教师边说边用牙签戳起一块烤肉的原料——生肉,给大家看)生(一直喊):我想!我想!(教师拿着肉来到一位女生面前,欲递给她)生(惊讶地):噫,是块生肉。
        师(得意地问):你还敢吃吗?女孩看是块生肉,轻轻地不好意思的摇摇头,未作答。正当我想按自己的预设继续往下引导时,突然,从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一声响亮的“我敢吃!”我寻声找去,原来是班里一位平常就很大大咧咧的男生,瞧他那得意的样子,似乎正为自己的勇敢而兴奋不已。我正想加以引导,这时的教室却闹哄起来,又有几位男生变得大胆起来了,也都叫喊着:“我敢吃!我敢吃!”我心里有些火了,这不明摆着瞎闹嘛,于是我拿起肉,送到一位正在叫嚷的学生面前,试图让他看清楚,改变注意,可他不仅没改变注意,还从我手中拿过肉准备往嘴里送,这时我慌了,忙从他手中拿回肉,问道:“这样吃卫生吗?”同学们才回过神来,纷纷说起来:“不卫生,应该烧熟了才能吃!”顺势我进行了饮食安全卫生教育,还让同学们一起探讨了食用生肉的坏处。几位男生这才算作罢,课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
        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预设只是希望通过学生对烤肉的喜爱和对生肉的讨厌的意识差异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科学兴趣。根据教师的想法,学生很自然的会回答生肉不可食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表现发生了冲突。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正是由于课堂中,学生会生成各种情况,对文本的理解,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关注学生特点,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
        1、掌握学生实际,精心谋划“预设”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积极的“学”而预设。课堂提问的设计也是如此。要关注学生,就要从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规律做起。
        (1)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社会在发展,孩子们的见识也在发展,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做科学教师有时想象都想象不到的。学生已有知识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隐蔽性、普遍性、经验性、个体性、共同性、顽固性、时代性,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直接提问、利用课间与学生聊天、问卷调查等及时掌握。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有利于教学设计并保留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预想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做出的回答,制定应对策略。
        (2)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认识每一个学生不易,但一个班级里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的性格,教师必须了解。例如班级里如果有几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我们在备课时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
        2、了解教学的可能性,灵活应对“生成”
        课堂教学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许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环境方面的原因等等,就如上面教学片段中的意外“生成”。因此教师就要想到教学中的各种可能性,也就是说要下足“预设”的工夫,才能灵活应对“生成”。
        3、开放设计思路,促进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教师总是以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求表达的预期目标为线索,以传授、灌输的方式直线推进的,所以便形成了“线性”的设计思路,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破线性设计的僵化藩蓠,确立非线性的更为开放的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育新理念。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探究课,一般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其结构可表示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科学课的预设更具开放性。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手段,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创设各种探究情景,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研究切入点。
        选择“开放式”、“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质疑式、实践操作式等,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内容。
        4、关注学生心理,有效设计课堂问题
        现代教育中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应运用教育心理学去了解学生的已知,学生的需要及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它应该贯穿教师的整个预设过程,科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运用这些积极心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逆反心理等,往往会使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四下年级的学生处在从儿童到少年的初始转化期,他们已经开始学会叛逆,会抓住机会和老师、家长对着干,以引起成人的关注。一些逼人的问题,很容易就激起学生的反叛情绪,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逞能的行为,他或许以为这是种勇敢,甚至错误地认为教师会表扬他。如果当时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采用更科学的提问方式,如“你会喜欢吃吗?” 或者说“你还想尝吗?” 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那么就不会出现片段中的问题了。
        记得在四下第一单元教学中,在讨论许多不安全的电压时,我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试图去接触220V的电,以证明教师的说法是否正确。当时,我非常迷茫,只是直接地进行否定,一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引导方法。事后,我思考,如果我将问题换成“这被许多人证明了的事实,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吗?是否可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证明呢?”后来我试着做了,学生这种强烈的情绪随着我的问题的引导很快得到了转移,他们开始思考更安全有效的实验方法。于是以上问题迎刃而解了。
        联系这两次教学,我深切地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需要预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这样才能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三、结束语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素养,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兴《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5.7
[2] 奇铁英《教师教学艺术》远方出版社2017.1
[3] 马冬娟《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