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羽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立项、设计、落地的全过程回顾,总结对现有存量建筑的改造过程中的设计策略、实施障碍、运营难点。
关键词:存量;记忆;材料;再更新
1、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大量新建项目作为目前国内设计单位的主要项目来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支配地位。随着各地大量的新城建设、产业的更新换代、拆迁成本的提升、社会对历史文脉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各地的老城区、旧工业区遗留了大量的存量建筑。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些存量建筑都是城市管理者眼中的城市伤疤;投资方眼中的钉子户;设计院看不上的“非主流”。
近些年,随着一批优秀“网红”存量更新项目的面世,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政府、投资方、设计方对存量建筑的价值进行了再评估,并逐渐重视起这一类型项目的开发、更新。
当然,现实操作中,存量建筑的再更新也面临着许多土地性质 、规划法规等方面的障碍,建筑功能、空间尺度上的障碍往往能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得以化解,但其作为存量建筑的原生身份、土地性质、与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的矛盾等,往往才是阻碍存量建筑更新的最大障碍,本文以一个具体项目作为案例,从设计前期、到施工落地、到后期运营来综合阐述分析一下存量建筑再更新的过程,并得出总结与反思。
图1:改造后的光明田原游客接待中心
2、项目概况
光明田原游客接待中心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北侧,鸽笼港路与北沿公路交叉口位置,原为一座铸铁加工厂,随着崇明生态岛的不断建设发展、工业产业逐渐腾挪,该工厂渐渐被废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厂区周边有着一望无际的稻田、花海,水系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一片广袤的自然农业美景,近些年随着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项目周边依托光明长江农场的大片规模化种植的农作物作为农业景观底板,打造一个集万亩油菜花、万亩向日葵、万亩水稻的大地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项目——光明田原,项目正是基于为前来观光大地农业景观的游人服务而产生的,同时也能服务于周边居民。
图2:光明田原游客接待中心原始厂房照片
设计团队接手该项目时,现状厂房已废弃多年,仅有少量建筑仍有生产活动,大量建筑荒废,窗户玻璃缺失,屋顶破败残缺,部分厂房仅保留有原始结构钢架;根据老厂房原有产证得知,该厂房原始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的大发展,为了满足扩产要求,增建了许多违章建筑用房,设计在接手这个项目时,实测建筑面积接近8000平方米。
3、前期定位
前期定位阶段,由于该项目最终是交给原土地所在的农场单位进行运营,其自身对农业生产有丰富的经验,对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关运营并非其专业和所长,参建各方对该项目的定位有过比较大的分歧。最终经过各方多次讨论,对项目有了一个相对客观、合理的定位:
(1)功能定位:以咨询接待、农业展示为主;
考虑到本项目现状很多建筑状况不佳,并包含许多该拆除的违章建筑,除去一些必要的管理用房、设备用房后,实际可利用使用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应该以咨询接待+农业展示为主,摒弃大而全的功能定位。同时,考虑到原有建筑是工业用地,原建筑用途为生产厂房,大量的经营性功能在经营手续办理等方面面临困难,因而更加明确其服务、展示的功能定位。
(2)形象定位:修旧如旧、新旧分明
虽然项目自身建筑状况不佳,且又不是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从形象上完全可以建造一个极具科技感、时尚感、或者建筑师独特风格的建筑。但作为上世纪农场产业发展的一段缩影,其厂区大量的工业建筑也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更附加了那一代人开荒拓土的农垦精神。
因而设计团队和业主较快的达成了一致意见,既“修旧如旧、新旧分明”。拆除违章建筑后,对能保留的在建筑形象上尽量还原原有建筑的形态,对新建的部分采取完全不同的设计方式、材料应用以体现新旧的差异。
(3)运营定位:品牌经营为主、经济经营为辅
项目周边的万亩农业景观虽然壮观,但收门票的形式显然不可取,游客中心除去有限的商业接待、农产品专卖外,本身不具备较大的盈利效应。更多的是注重项目建设对整个农场公司下面的各类农产品展示、宣传带来的间接效益,同时设计上尽量就地取材,降低造价。
4、设计分析
(1)梳理场地,拆除原有违章搭建建筑物
图3:拆除现有场地中的违章搭建
根据原始产证图纸,将后续违章搭建的部分建筑梳理出来,予以拆除,找到原有厂区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在原有厂区园区规划的图底关系基础上,规划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同时,结合新的功能,总图布局上尽量保持场地的开发性,利用现有的水系、片林作为场地的景观背景及自然分隔,形成一个无围墙开放场地的同时,又与周边的农田、厂区形成一定的区分。
(2)摸排现存建筑的建筑及结构现状,对其进行划分,在后续的设计中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通过专业人员进场检测,给设计提供可靠的改造依据,其中对部分为结构保留,增建围护结构;部分为原拆原建、部分为修缮改建。通过不同的改造策略,最大限度的保留、复原原有厂区的建筑风貌。
图4:现有建筑中采取拆除改造的部分建筑
(3)注入新功能,赋予新的建筑形象
图5:建筑功能分区组织
将新的建筑功能装入原有的建筑轮廓内,并通过局部新增连廊的方式,加强建筑单体与建筑单体之间的联系,并自然的形成了一些院落空间,使得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
设计将原有独立的钢结构厂房作为综合展厅,未来承担农产品展示、发布及多功能厅的功能,该厂房原钢结构保留外露,内部新增结构作为新的建筑支撑结构,形成比较独特的建筑外观,使得新的建筑外观有着原始建筑的元素。
图6 :原始厂房钢结构及改造后原钢结构
设计同时还保留了原有厂房较有特色的红砖山墙面,对其进行修缮改造,最大限度的维持原有建筑意向,外墙材料采用原拆除建筑清理后的红砖。
图7:红砖元素的保留和沿用
图8:场地梳理的同时保留了原有厂区的主要空间结构
图9:改造后实景照片
5、设计总结与反思
设计理念与造价的矛盾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坚持对于保留建筑的原真性的保护,尽管这不是一个历史保护建筑,但设计师的初衷还是希望建筑原始的状态,尤其是其外在的形态得以百分百的保留,这在后续的实际落地过程中,在建设方看来变成了一种过度的理想化选择;从施工经济性角度而言,这一类建筑在缺少了历史文化保护这张护身护之后,选择拆除重建远比加固、修缮性的改造更经济、效率更高,施工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最后,在设计的坚持下,即便是部分拆除掉的建筑还是得以利用原有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得以重生。其中展厅部分,对原遗留的钢构架的拆除、复原工作,从经济层面考虑,完全是一种浪费,但如果没有这层外露的、原始的钢架,这个单体建筑就失去了它原来的记忆。最终建设方还是被说动,对原钢结构进行保护性拆除,拆除后进行除锈、修复、刷漆,最终在新的建筑建好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形成一个裸露的钢框架,不光体现了工业建筑外在的粗矿,更给这个新建筑赋予了历史的记忆。
建筑形式与材料的选择:设计前期方案阶段,效果图、设计团队的美好畅想往往很快就能与建设方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工地的尘土飞扬、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呈现的不完美状态,都会不断的挑战业主对原设计方案的信心,过程中建设方也提出过更换建筑表皮材料,采用一些仿石材的贴皮材料代替拆除下来的红砖材料,作为建筑的外表皮。最终在现场局部试贴效果后,在设计极力的坚持下,使得就地取材、废旧利用的设计初衷得以贯彻下来。
总结:对于存量建筑的再更新,相比于一个从无到有的新项目来说,对设计师来说增加了更多的沟通成本,现场的情况往往跟设想的不一样,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策略,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对原设计方案围护和坚持,也是针对现场不断的突发状况,对原设计的逐渐修正。
参考文献:
[1] 章明 张姿 《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价值认同分析(1978-2008)》;时代建筑 T+A;2009(03):18
[2] 袁新国 王兴平 《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城市规划;201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