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与质控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3期   作者:苗智
[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发紧张,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
        苗智
        大家置业有限公司 10002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发紧张,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相比普通建筑,高层建筑不仅垂直高度更高,而且主体结构更加复杂多变,隐蔽工程较多,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单位只有重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关键施工技术,并做好施工阶段的质量把控工作,才能达到建筑整体精度的要求,保障建设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的稳定性。文章主要探究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旨在提高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主体结构;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构造逐渐复杂,人们对建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主体结构是建筑最主要的过程,关乎建筑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建筑的安全性和质量。因此,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充分考虑技术的使用,这是建成高质量建筑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中主体结构的技术要点,旨在为建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建筑质量。
1.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重要作用
        建筑主体结构在施工时能够为建筑整体质量以及后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保障,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细节控制工作,在施工前根据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方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科学地对施工材料以及设备仪器进行选择。在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要求,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符合施工要求,施工方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当检验合格后方可开始后续施工。
2.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环节
        通常情况下,在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施工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地质勘查工作,充分掌握各项施工数据,以准确数据为基础,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设计,进而提高施工质量。建筑主体结构工程主要包括钢筋工程、高支模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以及砌体工程。在施工中,应对各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做好相应的施工规划,进而提高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能够安全顺利进行。
3.主体结构钢筋工程施工技术与要点
3.1钢筋加工
        钢筋加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表面应保持洁净,且没有损伤与锈迹。对于钢筋调直,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亦可冷拉。对于直径在4~14mm范围内的钢筋,可直接利用调直机来调直;对于粗钢筋,可锤直或扳直。如果采用冷拉方法进行调直,对于HPR235钢筋,需将冷拉率控制在4%以下;对于HRB335钢筋、HRB400钢筋与RRB钢筋,需将冷拉率控制在1%以下。对于钢筋的除锈,可以使用酸洗、钢丝刷清刷等方法。在钢筋下料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长度对钢筋进行剪切。弯曲钢筋时,需按照所用设备的特点,结合施工经验先画线,确保弯曲后的钢筋其尺寸达到要求。当弯曲形状较为复杂的钢筋时,应先放样。
        3.2钢筋绑扎和安装
        在绑扎与安装钢筋前,工作人员应先认真熟悉图纸,对成品钢筋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其是否和配料单及料牌完全相符,在安装钢筋时应与其他工种良好配合,并准备好绑扎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类工具。为有效缩短钢筋施工工期,尽可能减少高空作业,当条件允许时,可先预制绑扎,然后再安装。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各项规定:
        (1)在钢筋交点应使用铁丝将其绑扎牢固。
        (2)对于板和墙结构的钢筋网片,除了与外周相靠近的钢筋需对其相交点全部绑扎,对于中间处的交点,也应相隔交错绑扎,但要注意受力钢筋不能产生太大的位移。若钢筋网片为双向受力,则应将其全部绑扎牢固。
        (3)对于梁、柱结构的钢筋,除了有特殊设计要求的,其他情况下箍筋都必须和受力筋保持垂直。对梁结构而言,其箍筋弯钩应有50%的错开,而对柱结构而言,其箍筋弯钩需在柱的四角做到相互错开。
        (4)对柱结构中的竖向钢筋进行搭接时,模板和角部钢筋弯钩之间应成45°;模板和中部钢筋弯钩之间应成90°;若对于小截面柱的混凝土振捣采用的是插入式振捣器,则弯钩和模板之间的角度应达到15°以上。
4.主体结构模板工程施工技术与要点
        4.1施工准备
        (1)以平面控制网线为依据,在楼板的表面准确放出控制线,柱结构应放出6条线,包括横、纵方向上的轴线,柱截面的边线,模板控制线。
        (2)认真熟悉图纸,掌握相关施工工艺,根据图纸与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材料、人员与机具设备的进场。
        (3)根据施工方案,结合相关技术规程,为操作人员开展技术和安全交底,同时下达相应的交底书。
        (4)认真检验进场的材料,未经检验与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对完成检验并合格的材料,按照要求做好存储。
        4.2模板设计与配置
        (1)柱模。
        柱模采用厚度为20mm的木夹板,其尺寸根据柱的设计图纸确定,柱模有很多种尺寸,如400mm×500mm、600mm× 600mm、600mm×800mm、700mm×700mm、800mm×800mm和900mm×900mm等。

在柱模上需使用尺寸为50mm×100mm的木方作为竖肋,按照不超过25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对于柱模的加固,宽度在600mm以下的柱模按照300mm的间隔距离进行设置单钢管抱箍,可不设置对拉螺栓;而宽度超过600mm的柱模,需在按照4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双钢管抱箍的基础上,穿入直径为14mm的对拉螺栓来加固。柱模在竖向采用直径为48mm的钢管作为斜撑[3]。
        (2)梁、板模。
        ①板模。板模采用厚度为20mm的木夹板,并设置尺寸为50mm×100mm的方木,将其作为次格栅,按照4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在垂直方向采用直径为48mm的钢管支撑,立杆之间的距离为1200mm。②梁模。第一,梁底模。梁模也采用厚度为20mm的木夹板,对于高度在600mm以下的梁,沿顺梁方向按照3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尺寸为50mm×100mm的木方,将其作为梁下部的小横楞;对于高度超过600mm的梁,沿顺梁方向按照2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尺寸为50mm×100mm的木方,将其作为梁下部的小横楞[4]。第二,梁侧模。沿顺梁方向设置尺寸为50mm×100mm的木方,将其作为背楞。对于高度在600mm以下的梁,需设置3道背楞;对于高度在600mm以上的梁,需在梁侧板上按照3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1道尺寸为50mm×100mm的背楞。梁侧模的外楞采用直径为48mm的钢管,对于高度在600mm以下的梁,按照6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对于高度超过600mm的梁,按照400mm的间隔距离设置。如果梁的高度超过700mm,那么由于混凝土浇筑后会产生很大的侧向压力,只在侧模的外侧支设横档不足以保持稳固,为避免模板的下口发生爆模,需在梁高的1/2处增设对拉螺栓。对于高度在700~1200mm范围内的梁,设置一道即可;而对于高度在1200~1650mm范围内的梁,需设置两道。
5.主体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要点
        5.1混凝土浇筑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输送方式为泵送。在浇筑开始前,应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并对机具设备和材料的实际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水电供应良好,并掌握天气变化。浇筑时,不同专业都应安排专人做好质量检查,经常对模板、钢筋与预留预埋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变形或移位,应立即暂停浇筑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修整。浇筑梁、板结构的混凝土时,不允许在相同的出料点连续布料;对柱结构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布料杆出口应始终居中,同时要用木挡板确保浇筑的混凝土顺利进入柱模中。为防止混凝土离析,从高处向下倾落混凝土时,应将高度严格控制在2m以下,若达到2m以上,应采用串筒浇筑。
        5.2垫层与防水层浇筑
        垫层采用C15混凝土浇筑,在浇筑过程中,按照从西到东的顺序,在基土表面按照2m的间隔距离设置钢筋,对垫层表面的标高控制点进行抄测。在浇筑的同时应找平,使表面保持平整。完成对垫层的浇筑后,需使用刮杠将其刮平,并用木抹子轻拍,最后使用铁抹子将其压实。对于集水井与电梯井坑,需将其阴阳角做成圆弧状,以为之后的防水施工奠定良好基础。完成对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后应及时养护。
        5.3混凝土养护
        为避免混凝土硬化时产生过多水化热,导致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抗拉极限而引起裂缝,必须做好养护。将混凝土的表面抹平并压光之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避免水分蒸发,并在塑料薄的基础上再盖上一层草袋用于保温。在混凝土的水化热产生高峰过去后,且内部温度开始不断下降时,方可将保温材料撤除。
6.质控要点:模板的支撑需要保持整个结构与构件截面尺寸的精确性,不仅需要保持刚性的建设,还需要分析其中的自重及侧向压力。模板翻样的时候,需要看清标识,集中下料。轴线与标高在实施测量的时候,需要先固定三个位置才可以进行。拆模之后,混凝土表面需要合格率达到90%以上,才可以完成全数检验技术工作。
        结语:综上所述,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科学应用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无论是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高支模施工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还是砌体工程施工技术,都是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所提升,这就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强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并对其进行完善以及创新,充分掌握各项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坚,周杰,张成林,等.混凝土坎台与主体结构同步浇筑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7,39(4):472-474+480.
        [2]张雪梅,周美容.高层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重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171.
        [3]李怡明.建筑施工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 (2):151.
        [4]闫继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危险源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徐阳.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7(12):127.
        [6]黄诗魁.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J].绿色环保建材,2019(4):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