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泸州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4期   作者:牟红
[导读] 打造具有丰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有效手段。
        牟红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5
        摘要:打造具有丰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铸造城市灵魂、凸显和打造城市形象,进而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本文基于泸州的地域特色来塑造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地域特色;城市文化
        一座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因而赋予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与气质并散发出来的浑然气象和精神特质。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核心与“遗传密码”,挖掘出属于城市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形成独有的城市品牌。
        一、城市文化相关概念及构成
        (一)何为城市文化?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具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城市的管理过程中,融入城市所具有的突出的或者特别的、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要素,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可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并且全部或者部分群体所认同的,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或城市素质。
        (二)主要构成
        一个城市的文化既包括自然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自然层面主要涵盖城市物质设施的建设、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社会层面主要涵盖城市政策、制度以及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精神文化的培养等方面。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形象文化,即城市建筑文化和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2.历史文化,即城市历史底蕴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主要包括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等;
        3.文化产业,即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各种产业,如文化娱乐产业及文化相关的美食、时装等;
        4.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包括城市中社会成员的精神培养教育、艺术水平的提高等。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作为一座城市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城市的文化发展规律,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加强城市个性化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美丽城市,是泸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委治蜀兴川方略和市委“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文化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一方面,文化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文化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因此,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地域文化决定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特色
        城市建设必须有特色,特色即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标识。一个城市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与城市的历史传统、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以及市民素质等因素有关。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惯性,对城市的长久发展起到稳定促进作用。因此,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也是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创建美丽城市,不仅要求山美水美,更需注重文化美。如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服饰潮流、语言特点、思维模式、文化创造及饮食习惯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与各个角度体现着美丽城市的发展特色。
        (四)地域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品质
        泸州创建美丽城市,有助于推进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然而,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群楼林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不代表一个城市的内涵品质。美丽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时代、形态与风格、生活方式与城市内涵的高度统一。运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整合,从而丰富城市文化涵养、提升城市气质。让城市展现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让文化滋润每个市民心灵,城市才会有别样的气质和高度的文明。在创建美丽城市过程中,从“小”做起,从一处处细节突破,从而打造出城市“美丽名片”、涵养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三、当前泸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优势发挥不充分
        近年来,泸州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文化品牌培育和打造,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了一批具有“泸州、酒城”元素的文化品牌。“中国酒城·醉美泸州”的城市名片全国闻名。泸县农民演艺网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体系示范项目,纳溪蝴蝶画、分水油纸伞等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虽然我市拥有独特的名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旅游文化品牌整体包装打造,特色资源间联动效应较低,没有打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品牌。特别是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文化资源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事业层次,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等,从而到导致品牌优势发挥不充分。
        (二)文化特色不明显
        创建美丽城市,就是要更加强调本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泸州以酒城闻名,但贵州、宜宾等省市均打出了“醉美”口号,特色不够突出,力度不够大。同时,对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也尚未找到自身独特定位。文化产品开发应注意对当地独特文化的挖掘,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目前泸州市对许多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精华,未能将其潜在的价值转化为文旅产品。
        (三)挖掘整合不充分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源远流长、资源丰富。酒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文化丰富多彩、相得益彰。但文化资源开发能力弱,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开发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未能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比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如何相融互动、共同发展,将尧坝古镇、佛宝古镇、太平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共赢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和下大力气。
        (四)民俗文化展示不力
        泸州市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戏剧、手工技艺、山歌、号子等,许多是无形的,属于生活形态的、分散的,要进行展示、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目前我市优秀的民俗风情文化还没有形成大众化集中式的表现形式,仍属于粗放型的。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形成集民俗文化研究、民俗艺术交流、民俗风情展演、大众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展示基地。没有高质量的载体,没有高品位的固定的场所,没有政府引导和企业机构统一整合,从而导致民俗文化展示不力。


        四、基于泸州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路径
        (一)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根据泸州市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以酒文化为核心,整合长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种资源。以资源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相结合。一是深度挖掘酒文化内涵,延伸酒文化产业链,不断提高酒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挖掘“两江”文化资源。着重抓好对泸州长江文化的保护、挖掘、包装、宣传、推广,倍加珍惜和保护好长江奇石,对于桂圆林、荔枝、兰花、桃花水母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景观、新亮点。有机融合独特民俗文化,重力推荐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泸州名人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泸州红色旅游资源,凸显红军长征红色文化;着力城市休闲观光文化和乡土田园文化,打造特色餐饮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等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与经济相融合,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以文化为魂、以各行业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文化与各行业文化产业的联姻,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二)围绕地域文化特色,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在美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以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为切入点,用文化强市战略助推美丽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功能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是一门集技术性、艺术性、政策性、民主性和地方性的综合学问。在规划编制时,充分考虑泸州地域文化特色,使“图纸上的规划”与“现实中的建筑”得到了完美结合。同时,结合泸州的历史文化、长江文化,在规划设计过程上,注重项目的文化元素,将长江文化、泸州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实现多规融合、相互衔接。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和“城市有机更新”,正确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古今协调、城景交融、底蕴深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的良好状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筑牢城市文脉根基
        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四川省提出的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要求,泸州酒文化独具魅力,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相得益彰,具有“酒+N”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泸州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发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一方面,必须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文化要素市场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在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和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以科技进步和技术研发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附加值,加强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服务平台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创新模式向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延展。
        另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筑牢城市文脉根基。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航母”,提升产业融合规模化水平;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做专做强,使其成为创新创业和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建立创意、形象、软件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着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泸州文化产业发展,筑牢城市文脉根基。
        (四)大力推动文旅联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突出城市特色和文化精神,避免“千城一面”。 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是可以有效融合的,文化可以提高城市品味,彰显城市特色,还可转化为巨大的有形价值。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传播媒介。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融合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提升泸州的文化品位。
        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
        二是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力争文化元素既要第一,又要唯一,突出文化旅游特色。
        三是整合资源,做旺旅游文化产业。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重要产业形态。及时更新和编制作旅游交通图、城市形象宣传片、旅游系列丛书、重要景点推介资料,满足市场宣传推介需求。
        四是以文化振兴工程为切入,大力推进文化振兴项目实施,打造泸州文化旅游名片。沙湾古镇·中天文旅城、枇杷沟文旅商城市综合体、天下川江国家文化公园、学士山文创产业园、小市滨江文化休闲区、特色产业小镇项目,推介打造成为川南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同时,办好泸州特色食品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对外传播泸州文化。将依托特色文旅小镇、酒文化产业平台、江南湿地公园的打造,提升区域城市面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旅游资源整合积聚。
        (五)加大文化开放力度,做精做强文化产业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长板理论”,发挥优势资源,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水平。对接联系保利集团、中视传媒、光线传媒、央视体育、百事通等30强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利用好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义乌文博会、西博会、酒博会等会展平台,向市外、省外乃至于全国推广以酒文化、长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为核心的泸州文化,让《天赐泸州》、《醉美“泸州河”》、《铁血护国》等本土优秀文艺走向全国。
        二是实施“引进来”战略。对《泸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中涉及的项目,搞好策划和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引进CCTV国际拳王争霸赛等国际品牌赛事,打造沿江马拉松比赛、长江流域城市群横渡长江游泳比赛、川南羽毛球比赛等区域性专业赛事,扩大交流互鉴,发展赛事经济,建设体育名城。同时,搭建以泸州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平台。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川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影视传媒创作区、张坝艺术区、茜草工业遗址展示区等“一园四区”,筹建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泸州分中心、城市电影联盟协会、演艺联盟协会、“智慧泸州”文化云平台等产业商务、大数据平台,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包装巨洋院线、长江国际足球城等项目,推动泸州印务园区争创省级版权示范园区。
        五、结束语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不能仅将城市之美理解为物化的城市环境,城市美学要完整地反映城市审美活动的全貌,应以优质特色文化作引领。泸州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城市个性之美、人文之美,实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包容发展,形成古今协调、城景交融、底蕴深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爽. 中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技术解读[D].沈阳工业大学,2018.
[2]宫天文.城市文化略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2(6):218-219.
[3]吴丽娅,邵小如.城市文化定位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合肥基地为例[J].北方经贸,2018(11):1-3.
[4]吴婧瑀. 编织好城市“文化彩练”把软实力转变为发展硬实力[N]. 惠州日报,2018-12-12(A01).
[5]李建臣.文化助力城市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8(12):9-11.
[6]黄陶彬 宜宾市南溪区委党校. 以文化强区战略助推城市发展[N]. 宜宾日报,2018-12-22(003).  
[7]廖水南. 美丽重庆,文化让城市更美好[N]. 重庆商报,2014-11-21(A08).
[8]王国平. 彰显“六美标准”建设“美丽城市”在“康巴什论坛——草原城市 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A]. 内蒙古社科联、康巴什区委政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草原、城市、文化--康巴什论坛论文集[C].内蒙古社科联、康巴什区委政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017:6.
[9]刘国强. 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 打造“酒+N”特色文化产业[N]. 四川日报,2012-08-01(006).
        
作者信息:姓名:牟红,研究方向:白酒产业文化,市场营销;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